探翰墨底蕴,承传统文化——枣庄学院学子走进非遗中心开展社会实践

··

  大众网记者 种灿灿 通讯员 张璐 枣庄报道

  为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实践课堂,赓续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3日,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圆梦鲁笔墨韵,传承非遗荣耀”青年实践团队前往峄城区阴平镇的山东鲁笔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并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步入这座博物馆,各式各样的“文房四宝”映入眼帘,尤其是那些收集与珍藏的古代毛笔制品,让人叹为观止,大开眼界。团队成员们认真参观笔墨纸砚的展示,细致观察明清时期的文房陈设,并沉浸于精品书画展览之中,同时细心聆听鲁笔传承人刘老师的精彩讲解。他们仔细考察了造笔原料与工具的陈列,包括紫竹、梅鹿竹、罗汉竹等笔杆材料,以及香狸尾、大元尾、白尖峰等笔头材料,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新知。在亲身体验鲁笔书写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积极请教正确的拿笔姿势与写字要领,不久之后,一幅幅散发着墨香的书法练习作品便跃然纸上。

  在制作工坊,团队成员们零距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从选料、刮毛、修型到捆绑,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不懈坚守。随后,他们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了毛笔文化的当代价值。

  据悉,阴平毛笔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历经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传承,早期多为家庭作坊制作。1967年,枣庄毛笔厂建立,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00年,更名为枣庄书源笔业有限公司,目前其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年产量超过400万支,种类多达300余种。该企业还成立了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为传承非遗技艺、聚焦文化创意、发展旅游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山东鲁笔博物馆于2017年正式建设。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毛笔制作工艺已被山东省文化厅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企业负责人刘慎海也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工匠们的身上,他们学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并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青春力量,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积极作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非遗绝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中华文化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广。

责编:李婷婷
审签:李 雪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