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纪事(28)丨滕山窑:故道苍烟润红泥

··

  【作者按】2023年,是我到东营工作的第五年。翻开采访本,林林总总写下了不少随手札记,有风物,有文化,也有故事。之所以感兴趣,多闻所未闻或闻所未见。住下来,以深度融入的方式,用心游历这座独具特色的小城,如非工作原因,机会实属难得,这些文字也就更显珍贵。但我愿与人分享,故推出个人专栏《黄河口纪事》,为您呈现外地人视角下耳目一新的东营,记者视角下新闻背后的东营。

  马宝涛

  出东营市区北行60公里,进入河口区孤岛镇,放眼望去,日夜不息的“磕头机”在这里密布成林;与抽油机交织生长的,是浩渺无际的槐树林。4月14日,正是槐花欲开的时节,空气里满是花香与青草的气息,大众网记者专程前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走进滕山窑,探寻一种山东手造的神奇与魅力。

  滕山窑包括三口窑,分别为柴窑、电窑、气窑。窑主的名字叫滕山,59岁,他最钟爱的,当属其中的柴窑。“柴窑最原始,烧出的作品也最有特色,最有艺术价值。”石油工人出身的滕山,善于领悟大自然的神奇。

  现代人的生活中,柴窑烧制出的陶瓷器皿已不多见,能用到它,被认为是一种高端甚至奢侈的享受。市面上即使可以买到,也普遍光洁莹润,千器一面。因为在烧制时,它们的坯体被装入特定的匣钵,避免与火焰和灰烬直接接触,如此一来,不但保证了成品率,还可以达到统一的标准,精致而不失规整,最终使器物呈现出符合人们预设的视觉效果。

  而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不同,滕山窑产量低,过程也要繁琐得多,再融入艺术创造,每一件都凝结了匠人的心血,被视为宝贝。

  滕山介绍说,他们烧制宝贝前,在窑中摆放不同规格的支架,间隔出不同的空间,不同大小的间隔层内,摆放不同体量的坯体,窑火可以拥抱每一件,并在炉膛内均匀循环。一旦点火,需要几天不停地添柴,凭经验控制火候……烧制这些宝贝的燃料,是就地取材的槐木。

  在窑侧墙边,整齐码放着劈好的槐木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而槐树,正是黄河口的一张名片,防风固沙,浩荡成景。那些枯老的槐树,在生命尽头,于滕山窑中幻化出新的生命。

  烧窑期间,窜起的火苗会扬起灰烬,落到炽热的坯体上,这反而成了上苍帮助滕山进行艺术创作的绝妙礼物。“火焰和灰烬直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留下火痕和自然落灰。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灰烬开始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木灰和陶坯中的铁元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吸了一口香烟,滕山语气缓缓地说,自然落灰釉,是一种原始美,与华丽光亮的人工釉不同,每一件都不会重复,而且很难预期它出窑时的效果。

  偶发的自然之美,无常的火痕肌理,使得滕山手下的作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稀有而珍贵。

  前几天刚刚出窑的宝贝,大大小小上百件,有宽口细脖的大肚瓶,有长柄圆嘴的品茶盏,有肥硕粗犷的储物罐,也有的主人尚未为其取名,造型不一,色泽各异,每一件都古拙厚重,充满了艺术气息。

  腾山本是一位艺术家,以绘画、摄影和设计著称。早年曾在景德镇等地画瓷,后来把窑炉搬到了家乡东营。2011年,租下23亩土地,当起了窑主,为艺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烧制陶瓷,自然离不开陶土。

  时光倒流百年。万里黄河奔腾入海,自上游裹挟而来的泥沙沉积成陆,造就了孤岛这片新生土地。后来,黄河入海流路改至不远处的清水沟,今天的滕山窑址便有了新的称谓——黄河故道。随手挖开故道地表腐殖层,下面就是光滑细腻的红土层,正是制陶的上等原料。

  所有这些,都让滕山如鱼得水。

  从挖土、拉坯、造型、画瓷,再到装窑、烧制、开窑,每一步都充满了温度与情怀,加之腾山个人的艺术造诣,当黄河故道升腾起缕缕苍烟,新火遇到旧泥,便发生了神奇的反应,于是成就了一种新奇又令人震撼的山东手造。

责编:赵 静
审签:马宝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