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儒风水韵,品大德之州丨从历史名郡到未来之城 看德州的“N”种可能

··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董良坤 孙晓雨 德州报道

  “N“在数学上是未知数的意思,表示无限,“鲁N”恰好是德州市的车牌代码,“N”不仅体现了德州作为山东北大门(North)关键的地理位置,更印证了德州这座让文化底蕴的“旧”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共生共处、血乳交融的城市,将给山东带来无限的可能。

  连日来,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举行省会区域协同发展工作组考察调研活动,从以烧烤出圈的淄博,到“退海之地”滨州,再到黄河入海的东营,网媒集团的领导和来自省会圈的各地方站的负责人共同感受各地的文旅融合、发展变化,沿途为省会圈七城的宣传报道、活动组织、文化传承把脉、助力。

  6月1日,这场阵容空前的“义诊”来到德州,考察组一行将在儒学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徜徉,品味到现代农业的累累硕果,感受到“元宇宙+媒体”的激情碰撞,通过最直观的亲身体验,叫响德州品牌,并不断发掘新的优秀文旅符号,以文旅IP赋能文旅融合,构建起完整的文旅IP产业链,形成效益递进的良性循环,助力省会圈文旅发展的“加速度”。

  这里是历史名郡,但这里的历史充满现代感

  德州,简称“德”,古称安德,德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秦朝时称鬲县,汉朝时称安德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称为德州,1912年改为德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相传,射日的后羿在这里生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千古美谈,刘备曾在平原任县令,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写下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李之仪、滑稽大师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文学家田雯等均在德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迹。

  德州还与“水”有着解不开的“缘”。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德州,历史上的黄河曾名为德水,德州之名就源自黄河、来自德水。从隋唐到明清,大运河纵贯德州,运河之水滋养着德州,孕育了这里的灵动气质。今天,德州市中心城区,依然有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城水相依,水韵悠然。

  这里还有全长141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德州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如诗如画的乐陵千年枣林……自然和历史赋予了德州无尽的瑰宝。

  而今,这些瑰宝正以更现代感的姿态供世人品读。

  眼下,大运河畔的德州市正加大力度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全面铺开。德州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以民俗村落、文化集镇、特色古城为支撑,将北厂漕仓遗址、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等沿线文旅资源要素“串珠成线”;“德之韵”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传承展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减河、岔河、运河等全域堤顶路改扩建工程,借河道建赛道,建设“国际马拉松赛道”、自行车赛道等,实现防洪路、旅游路、生态路等“一道多用”。

  德州还深入实施“文旅+”“+文旅”战略,充分利用VR、AR、元宇宙等平台和技术,丰富沿线数字文旅新场景,推动文旅向“主客共享、快旅漫游、线上游、云上游”转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服务,打造一批旅游文创精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和文旅高地。

  不仅如此,“山东手造”在董子文化街中绽放光彩、德百温泉小镇让夏津古桑林旅游和产业“双振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打造了“杂技+旅游”新业态,盛堡啤酒小镇迷笛音乐季打破古郡平原的宁静……一处处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体现,让德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这里是未来之城,但这里的未来满含传统的厚重

  今年初,“山东种植的西红柿可以订制味道了”的新闻引来了各界关注,这则新闻的“主角”——可以定制味道的西红柿就产自德州天衢新区智慧农业产业园里。

  在这座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智慧农业大棚里,新技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天气热了准时开窗通风,土壤干了滴灌系统自动浇水……种种先进技术的运用,时刻控制着对西红柿产生糖分影响最大的光照和肥料等因素,为西红柿的生长提供了最为合适的环境,恰当的光照、肥料、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既提升了西红柿的口感,又提高了西红柿的产量。

  而在平原县桃园示范区的鲁望农业的两万亩生态种养循环基地中,麦苗在高学历“新农人”的精心呵护和喷灌机等大型机械的浇灌下,如今沉甸甸的麦穗已压得麦秆直不起腰。“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平原鲁望“硕士夫妻”何石宝、徐幸夫妇笃定地说道。能种、能养、能发电,从猪场到田间,平原县桃园街道携手鲁望农业,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紧密衔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在“票子”和“饭碗”的选择面前,德州没有忘本。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州这座“枕卫河为城”“控王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的运河名城,本是一座因粮食而生的城市。大运河的开挖使德州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了重要的漕运仓储重地,那时候储的,主要就是粮食。因漕而仓,因城兴市。千百年来,德州因粮食不断提升政治经济地位,德州仓如一颗“明珠”镶于千年运河,璀璨夺目。因此,在历史中走来的德州人,储粮、护粮,重视粮食,也会种粮食。

  有这样一组数据:1950年,德州地区粮食产量只有106.77万吨,棉花产量仅为2.63万吨,300多万群众为如何吃饱肚子发愁。而到了2009年,德州市粮食总产达144.24亿斤,小麦、玉米两季单产合计2122.8斤,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全省的1/6。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21年9月,在“亩产过吨粮”的基础上,德州在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吨半粮”产能创建,计划利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100万亩核心区平均单产15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区达到900万亩,单产1100公斤以上,力争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2022年,德州依靠科技创新,使用良种、利用良法、建设良田,120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1490.1公斤,其中61.8万亩地块平均亩产达1576.3公斤,实现“吨半粮”目标,最高亩产达1870.4公斤,创历史纪录,“吨半粮”创建首年告捷。

  从广种薄收到科技增效,从填饱肚子到种田致富,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从稳产增产到提质提效……德州农业生产一步一个脚印,跨上更高台阶,全力向农业强市迈进。

  这里,还有“鲁N”的无限种可能

  4月26日,德州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今年以来,德州经济加快恢复,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中国·京津冀鲁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在德州召开、中国(德州)“食品名市”建设推介会举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举行……一次次改革探索的步伐,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一个个产业集群的聚集为德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之力。

  2021年,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发挥农业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

  这两年,德州不论在城市发展、城乡面貌,还是百姓生活方面都有很多收获,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留下了无数的精彩故事。

  作为黄河、大运河同时汇聚的城市,德州认真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始终坚持“德水安澜”这个最大民生,用水系把两条文化大河连通起来,打造“五湖四海兴安德、四水三廊润州城”的格局。未来,黄河和大运河两河水系连通、两河连通景观廊道、黄河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等独具特色的“两河牵手”宏伟景观项目将在德州陆续实现。

  德州还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近年来,德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一基地三高地”为建设目标,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加速培育,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人才引进取得突破。截至2022年底,德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6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72家,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500余人。

  立足农业大市,德州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名市,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就是打造“食品名市”的强力引擎。园区以“中国(德州)国际食品谷”为目标定位,重点打造国人厨房、国人休闲、国人健康3大核心产业,培育发展中央厨房、食品电商、文旅体验3大新兴业态,配套搭建智慧供应链等5大关键平台,全力打造农业食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品牌特色3大引领区,努力在全国形成“南有深圳、北有德州”的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发展格局。

  不仅如此,聚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持续增强,德州全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支点城市;聚焦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德州多措并举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德州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让群众始终能够在“德州蓝”里“深呼吸”……

  当前的德州,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加速期,各项工作都呈现出勃勃生机;当前的德州,正抢抓“德州机遇”,讲好“德州故事”,美化“德州印象”,创造“德州幸福”。时代和机遇赋予德州无限可能,而德州也正以精神与文化的深度为基础,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打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

责编:赫洋
审签:赫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