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滨州丨王祖勇:身残志坚 发展蔬菜大棚让生活奔小康

··

  编者按:2022年初,滨州市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为重心,安排了12大类197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岁末年终,民生实事推进完成情况如何?惠民工程方面又有哪些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效?滨州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政府办公室举办“温度滨州--12197 民生实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温度滨州”系列报道,着力宣传滨州紧紧围绕“八大品质”提升、聚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取得的巨大变化成效,充分展示滨州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卢志强 郭峰 见习记者 李伟 滨州报道

  1999年,一场车祸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右腿,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却自主创业发展起了蔬菜大棚。15年的大棚种植经历,不仅让他更加自信,也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他就是山东滨州滨城区秦皇台乡仓头王村的王祖勇。

  2023年1月16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蔬菜大棚里见到了正在劳作的王祖勇,虽然腿脚不很灵便,但管理起蔬菜来他却熟练有加。王祖勇很健谈,当说起他的创业经历,他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创业还得从那次事故说起,像王祖勇说的:如果没有那次事故也许他并不会回家发展。王祖勇告诉记者,1999年正月二十八的晚上,他骑着摩托车走亲串友时在滨州黄河大桥附近发生了车祸,右腿膝盖往下直接摔断了。出院后,经过休养后他安装了假肢,并开始“学”着走路。“按上假肢后走路很不方便,经常摔倒,刚开始是拄着拐杖走,虽然现在不用拐杖了,但稍不小心也容易摔倒。”王祖勇告诉记者。

  在家里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后,两个孩子上学、家庭日常花销等诸多问题让王祖勇再也无法安静的待下去,他开始尝试在土地上做文章。他通过承包种了40余亩的麦子、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但一年到头却没有太多的收入,这不得不让王祖勇寻找新的致富路径。

  2008年,王祖勇拿着东拼西凑来的5000元钱,尝试着在自家地上建了一个蔬菜大棚种西红柿。可刚开始他怎么也摸不着种菜的诀窍,由于身体原因再加上没有种植经验,不是不出苗,就是出现挂果不好、叶子长黑斑等问题,种出来的西红柿产量低、品相差,销路不通畅,这一年,整个大棚赔了3000多元。王祖勇开始明白,种大棚是门技术活,不是光肯吃苦就行。

  于是,他开始四处“拜师学艺”。由于那时候当地并没有大棚种植,他先后去过博兴店子、潍坊寿光、济阳曲堤等地学习建大棚及种植技术。后来,他种的蔬菜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王祖勇的蔬菜大棚,他也逐渐打开了销路。

  看到王祖勇的蔬菜大棚种得这么好,很多村民慕名而来学习种植技术,王祖勇也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大部分原先一直以粮棉种植为主的村民,纷纷效仿王祖勇,在自家田地里发展起了蔬菜大棚,收入也逐年提高。2014年在上级政府和村集体的支持帮助下,村里的蔬菜大棚种植户成立了祖勇种植专业合作社,推选王祖勇为理事长。

  “我们这里种的蔬菜是只施有机肥、不打农药的绿色菜,而且只要种出的菜,就不愁卖不掉。因为村里的交通便利,很多经纪人都上门来收,还有市民上门采摘。”王祖勇说。如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民们先后投资建设了占地20亩的高标准大棚15个,实现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严把产品质量关,合作社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我现在自己有6个棚,大棚种植的效益还是比较客观的,遇到好的时候,每个大棚一年能纯收入5万余元。”王祖勇向记者介绍。如今,通过大棚种植,王祖勇一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也给女儿买了车买了房,自己也盖了房子,未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继续走好大棚种植这条道路。

责编:张 爽
审签:卢志强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