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丨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十年,给山东带来了哪些变化?
··
2013年11月中旬,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今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迎来通水10周年。10年来,3600多个日夜,工程累计抽引长江水400多亿立方米,缓解苏北、鲁北和胶东半岛缺水问题,为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3个地级市和其辖内的101个县(市、区)补充城市生活、工业和环境用水,兼顾农业、航运和其他用水,惠及沿线超6800万人。
南水北调东线,南起长江岸畔,北至天津,东抵胶东半岛。南来之水汩汩北上,宛如清水长廊,润苏北,济齐鲁,初步构筑了我国东部水网“主骨架、大动脉”。
通水10年受水区超6800万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到达鲁北,一路向东到达胶东半岛。其中,山东段工程全长1191公里,年调水能力13.53亿立方米,覆盖山东13个市68个县(市、区),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
东线一期工程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实现了多水源协同配置,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
在山东,调引长江水的渠道与胶东半岛供水干渠相互联通,构筑“T”形骨干水网。据统计,工程通水以来,受水区内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
2023年11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启动2023至2024年度全线调水,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第11个跨年度调水。按照水利部调度计划,本年度向山东省调水10.01亿立方米。
全线治污 护一渠清水北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利用独有地缘线路优势,向沿线20多座城市提供优质水源,成为华东、华北地区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命脉线。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关键问题是水质,相关地区多措并举开展水生态治理,实施了471项治污工程。10年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入河总量减少了85%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由3%提高到100%,相当于累计削减COD入河量440万吨、氨氮入河量44万吨。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向沿线生态补水约11.9亿立方米,其中,先后向南四湖、东平湖、济南市生态补水7.37亿立方米,泄洪分洪5.94亿立方米……工程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由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万平方公里,面积占比由6%增加到8%,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明显,林草地面积增加了126平方公里。
持续调水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发挥水资源战略配置作用,解放京杭大运河运力束缚,释放山东、河北等省市潜在优势资源要素生产能力,实现南北之间各类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畅通流动,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水安全保障。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受益于东线一期工程的水量保障,目前京杭大运河的全年通航里程达877公里,大大提高了区域水运能力,成为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近年来,通过开展京杭大运河航道升级、南水北调东线持续调水,主航道水深从3.5米增加到4.2米。山东省济宁市以运河为轴通过借水赋能,目前建立了7座内河港口,形成物流加工、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内河经济新廊道”,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货物通过大运河可抵达长三角、珠三角,物流成本降低10%至30%。
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现有东、中线一期两个工程建成并运行使用。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未来的中华大地,将以长江丰富水源为依托,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通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骨干,一张促进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的大网也就此展开。
编辑:俞春红
设计:杨帅先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海报新闻、中国环境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