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博”寻踪

··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将文化的符号镌刻在纸张上,裹挟着墨香,印制成了书;

  将书籍汇聚成海洋,广泛地观览、展播、交流、共鉴,琳琅飘香,这称之为“博”;

  人文经典荟萃,以“书博”之名,赴盛会的“约”,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广泛交流的舞台,予文明以赓续,予文化以传承,这是书博会……

  奋进新征程,书香润中华。7月27日-31日,第三十一届书博会将在山东济南举行,届时将带来一场爱书人、读书人的文化盛宴。蘸着历史的笔墨,我们正在书写新的历史。从新时代的新征程去端详新的书博盛宴,这场盛会必将会成为“书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话“书”

  “书籍文化”是人类一切智慧的结晶。中国书籍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先有“图”,后有“书”的历史长河,故称“图书”。中国自古是一个图书大国,图书年代之久远,类量之浩瀚,题材之丰富,装帧之古朴,令世人惊叹。

  随着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刻石文字的出现,书的雏形开始形成。春秋战国至秦汉的书,则以竹简、木牍、缣帛为书写材料,并出现了册卷形式。东汉至明清的书,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书文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书不是以纸张为载体,也不通过印刷工序,而是通过电子软件和屏幕显示,进行储存和阅读。

  开卷沉潜,可以跨越时空——

  明代学者高濂说:“恍对圣贤,面谈千古,悦心快目,何乐可胜。”

  苏轼道:“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而朱自清形容读书:“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滋味,“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

  爱书者、读书人,徜徉书海,自是其乐无穷。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常在他的藏书题跋中记得好书、异书时,欢呼雀跃,招朋置酒的快乐情绪。白居易在山中独吟“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也应是人生快事。书是通向知识的桥梁,是人的知心朋友,能极大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隽永的墨迹无声讲述着文明星河的赓续。跨越多少春秋,历经多少沧桑,它们才来到今天。

  二话博”

  “博”在字典中的本义是大、广、通,引申为博大、众多、丰富。

  以“书”之名,“博”而观之,言书话、记书人、叙书事、品书味,琳琅满目,为读书人呈送书文化的盛宴,实属难得。

  溯源之,“书博”的历史在古代就有。

  据史料记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天,晋代贵族、“书生”王羲之和一众上流社会贵族、文人墨客在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活动。在聚会上,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清溪两边席地而坐,另将放了酒的觞放在小溪的上游。这样放了酒的觞顺着小溪的上游徐徐而下,经过弯弯的溪流,最后觞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可以饮酒,并要即兴赋诗一首。最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篇集中起来,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嘉靖年间,福建北部,建阳县崇化乡(今属福建南平),每月初六有一个大型集市。这个集市比较特殊,一不卖粮,二不卖菜,三不卖鸡鸭牛羊,四不卖干鲜果品,五不卖衣服布匹,六不卖刀枪棍棒,集市上只卖书。崇化乡的出版商们在这个集市上展出新书,各地书商则云集于此,选书籍,签订单,然后将书运到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卖给书店、学校和各种读者。

  1553年出版的《建阳县志》记载,从宋朝起,建阳就是南方的出版中心,建阳书坊又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麻沙镇(又名麻沙坊、麻沙里),一个地方是崇化乡。元末战乱,麻沙镇被一把大火烧成白地,出版业暂时消亡,所以崇化乡一家独大,书坊生意更加红火,崇化的书坊老板们联合起来,搞起了书市。

  《建阳县志》还记载,每月初六的书市上,书坊老板展出的新书当然是大宗商品,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纸张摊位和茶叶摊位。要知道,建阳不仅是出版中心,还是从晚唐到两宋的贡茶产区,另外建阳还盛产纸张,以竹子为主要原料加工的纸张。既然建阳产茶产纸,那么趁着书市开锣,商贩们借机推销当地的茶和纸,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光来到1980年,首届全国书市在北京举办,展销各类图书1.331万种。2007年,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办,展位达到1444个,共有34个地区、1600多家单位的21.5万种图书和4.5万种电子音像制品参展,订货码洋达到15亿元人民币,自此开启了“现代书博”的时代。

  三话会”

  会,可以作“汇”与“荟”讲。汇聚来自全国的优秀出版成果、精品图书、行业论坛……群英荟萃,大咖云集。

  其中,专题展览活动有“新时代新经典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物展暨全国图书精品展、绿色印刷展、“我的书屋·我的梦”主题书画展等;论坛活动有“爱阅之城 创变未来”2023中国实体书店发展峰会、新时代出版与营销创新大会等;阅读推广活动有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韬奋基金会图书捐赠活动、“风华齐鲁·文耀泉城”诗词朗诵大会、“大咖开讲”当代教育家公益讲座等,展览面积近10万平方米。同时,在临沂市设分会场,在全省各县(市、区)新华书店设书博专场。

  经典荟萃的同时,书博会也充分发挥展会的经济效益,让读者有新体验,行业有新商机,产业有新活力。在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今天,经济与文化不存在主角与配角之分,而是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一起是“唱戏”的主角。今年开春以来,全国各地都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拼经济”的进阶版,就是“拼文化”。

  由此我们再来看书博会,借助于书博会平台,“出版+互联网”“展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消费新体验层出不穷。一批出版企业借力书博会插上“文化+”的翅膀,蝶变升级,翱翔于更辽阔的天地。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2023年,书博会的历程已来到第三十一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今年的书博会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时代意义,也担负起更大的历史使命。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举办此次书博会,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一项具体举措,将有力助推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历来有尊师重教,读书明理的优良传统。古代历史上,这里就发生过韦编三绝、凿壁借光、鲁壁藏书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佳话,也留下经典佳作,至今“东鲁遗风今犹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爱读书已经深深融入齐鲁儿女的思想认知和生活习惯中。

  泉城济南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书之城”。图书馆、特色书店、泉城书房等各个星罗棋布的读书场所,都是这座城市的闪闪星光。从回荡在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到繁忙都市公交、地铁上的读书人;从打开一本书细细品读,到“一屏万卷”畅游电子书海……以“全民阅读”建设为抓手构筑“书香之城”,济南的书香一直在蔓延,文化浸润的脚步从未止步。

  举办第三十一届书博会,对于山东、济南,都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对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追寻,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追求,构成了这届书博会值得万众期待的深层次内核。

  这种内核,让这届书博会格外不同,也必将释放出更具传播力、穿透力及感染力的文化声量,绽放更加耀眼的思想之光。

  弘扬书籍文化,传承文化薪火。盛会即将启幕,想象七月泉城书博会的场面,红男绿女,熙熙攘攘,新书琳琅,纸墨飘香……让爱书人、读书人都来品一品各自喜好的佳肴,享受这精神的美餐吧。

责编:魏俊怡
审签:张 帆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