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郑邦勋40年的坚守:一杆秤两头挑 “斤斤计较”在人间

··

  大众网·海报新闻特约记者 程仁刚 见习记者 朱长香 赵文静 临沂报道

  做秤是个精细活,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被称为“临沂城最后一个制秤人”的郑邦勋在汤头街道自家的老秤店坚守了四十多年,有人这样评价郑师傅:这杆秤,一头挑起人间烟火,一头挑起天地良心。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测量工具,曾发挥着很多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弹簧秤、磅秤、电子秤等计量工具纷纷问世,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木杆秤越来越少了,做秤这门手艺更是稀有。

  坚守四十多年制秤人的郑邦勋今年61岁了。“听老一辈的说,我们家这个手工做秤手艺是从老祖一代代传下来的,我爷爷从年轻时候就一直在做秤卖秤,到我爹那一辈也是,我从18岁起就跟着我爹学做秤。”郑邦勋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说,听父辈说,他们那时候的秤是16两的,后来国家才规定每斤是10两。在我们这个行当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秤杆上的星不能用黑色,必须得用白色或黄色的,意思是说做买卖不能黑心。

  “完成制秤,必须具备工匠的三项技能:一是制作秤的木工技能;二是制作秤钩、秤刀的铁匠技能;三是制作秤的钣金技能。”郑邦勋说,木杆秤看起来简单,但是手工制作木杆秤差不多有100多道工序,被称为“万工之首”,所以技术含量很高。

  “做秤这个老手艺我干了一辈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人也要像秤一样公道,无论做秤还是做人都是这样。”郑邦勋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从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干到现在满头白发,一直不舍得扔掉这份手艺,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这两年来买秤的人好多是外地来的游客,他们会观看我制作杆秤,听我讲解工艺,对老手艺很感兴趣,但到现在也没有遇到愿意学习制秤的人。

责编:魏振彬
审签:邓梦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