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工匠学院牵引 赋能终身学习

··

  海报新闻记者 王学涛 刘佳琦 天津报道

  11月21日,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融合发展”论坛期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秦青松作《工匠学院牵引 赋能终身学习——“青职培训”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介绍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主线,围绕“青职培训”品牌建设,以工匠学院为牵引,赋能终身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以下为秦青松报告内容:

  很高兴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报告交流。我来自中国青岛。

  青岛,作为全国计划单列市、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环境优美,产业实力强,素有“帆船之都”“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美誉。青岛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了沃土。

  我所在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青岛市的一所市属公办高校,是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和全国“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在校生1.8万人,累计培养毕业生12.1万人。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近70%的就业毕业生留在青岛就业。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主线,围绕“青职培训”品牌建设,以工匠学院为牵引,赋能终身学习,形成了“1个主体统筹、3项计划助推、3化提升发展”的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青职路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一个主体统筹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青岛市总工会与学校于2022年签约共同建立了青岛工匠学院,并由学校牵头,联合其他在青职业院校、技工学校、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青岛工匠学院联盟,共同打造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工匠精神文化研究、工匠型人才培养提升联合体,并以此来统筹全市职工的职业精神、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学习提升,加强职业学校在校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养成,夯实学校作为“未来工匠”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地位。学校自身高度重视工匠学院建设,目前已形成服务产改、层级联动、工会与学校双主体联合培养的工作格局。2023年以来培训职工7.4万人次、合计时长2.3万学时。2024年11月成功获评首批山东省工匠学院。

  在市总工会等部门指导下,学校联合海尔、海信、中车、青岛港、青岛啤酒等9家头部企业和部分在青职业学校组建起了青岛工匠学院联盟,开展工作。

  二、三项计划助推

  (一)实施“卓越工匠培养行动计划”。一是夯实“工匠良师、工匠金师”培训培育基础。依托国家级、省级职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举办了涵盖25个省(市)的国培省培和市场化定制项目近300个,培育大国工匠的“金师”“良师”7375人。

  二是创新“育训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卓越工匠学院”,组建“卓越工匠班”,以4个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现代学徒制培养为载体,创新育人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青岛重点产业链链主和行业龙头企业就业的比例超过20%。

  (二)开展“产业工人赋能行动计划”。一是师资队伍赋能。强化赋能导师团队建设,组建“专、兼、名”培训师资队伍208人;选聘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担任学院产业教授278人;建立“青岛工匠学院劳模工匠工作室”20个;建设省级技能技艺传承平台5个、省职教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培育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等32人。

  二是特色课程助推。立足产业需求,建设“校企融通、分层多元”的特色课程体系32个,自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数字化技能课程40门。2023年以来通过定制课程、订单式培训、小班式培养等方式举办工匠赋能培训166个班次。

  (三)深化“终身教育服务计划”。一是以制度强化保障。将工匠学院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围绕培训管理、卓越工匠培养、绩效评价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24个,通过系统规划和政策引导,创造有利于工匠人才培养成长的条件。

  二是以培训伴终身成长。学校六度蝉联“市级专技人员优秀继续教育基地”称号;获批山东省首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资质;2023年以来,已培训高级工以上职工1270人次。

  学校还拥有2024年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获评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4个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正以品牌为引领,整合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立共享、高效、便捷、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三化提升发展

  (一)实现“平台化”新聚合。青岛工匠学院联盟内积聚形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产教联合体、青岛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等2个省级联合体,学校还牵头组建了全国智慧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海洋生物与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各平台协同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引领”“职前成长增值”“职业成长通道”“岗位技能提升”等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赋能计划,探索师资、课程、教学、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生态营造,展现了多平台联动的聚合能力。

  比如,学校牵头成立的青岛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其服务的产业是青岛市新兴产业,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产业链链长。

  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针对联合体内企业的用人需求,各学校分工协作,开设集成电路、微电子等相关专业13个,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工匠学院,校企联合举办20个卓越工匠班、订单班,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国产设备操作和半导体工艺的在校大学生3000余人,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1500人以上,有效打通了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二)创建“融合化”新模式。学校以“专业建在产业链、专业群融入产业群”为理念,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1+1+N”工程,与455家企业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17个产业学院。

  比如,学校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共同体育人模式,历经20多年实践,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需求,不断完善创新,逐步形成了“实境耦合•生态融合•共生共长”的育人模式,近期获得青岛市教育成果特等奖。合作以来,学校与海尔共同培养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6000余人,海尔接收学校毕业生累计2600余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其中20%以上毕业生发展为海尔集团的业务骨干。毕业生先后有35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200余人被评为“最美创客”。

  校企合作完成海尔集团产业链员工培训达到9万余人次;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项。用好各级各类培训资质,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开辟“国际化”新路径。一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青岛区位优势“借船看海”。引进新西兰、德国等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委托,牵头筹建中国——新西兰职教发展联盟旅游与泛服务业分委会,与新西兰学校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项目,连续招生15年;与德方大学合作设立国内首批高职层次非独立法人中德合作办学机构——青德学院,每年招生240余人。

  二是助力产业“走出去”布局,着眼企业需求“随船出海”。深化“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与海尔联合成立海尔智能楼宇全球服务学院,为企业实施海外员工技能提升计划,培训海外员工800余人;与赛轮集团共建海外“班•墨学院”,随企业在柬埔寨、越南、印尼等国的生产基地布局,并联合当地学校,实现员工培养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企业员工重点补充强化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技能。

  三是助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建设,强化使命担当“造船闯海”。学校持续推动“技能+标准”教学资源“走出去”,逐步实现从“看海”到“出海”再到“闯海”的加速跨越。“中文+环境检测技术”项目获首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立项;在中航国际支持下,为加蓬、科特迪瓦、肯尼亚等国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开发课程标准,目前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25个。

  我们身处新时代,产业革命正迅速从信息化向数智化跃进。终身学习,这不仅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需要,也是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实际行动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青职力量”。

责编:姜申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