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推动文化“两创” 讲好东营文化故事

··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齐鲁大地,山海相拥,文脉绵延。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地带,山东一直以来被尊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风韵在其中流淌,历久弥新。

  而在黄河尾闾东营,这块山东乃至全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也一直在以独特的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两创。三月下旬,第三届中国孙子文化园汉服花朝节在东营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服达人齐聚广饶孙子文化园,共同展示汉服之美,传承黄河文化。

  近年来,东营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精心规划战略布局,深耕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努力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道路。通过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理念,东营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强盛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推动文化“两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其独特魅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近年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市“十四五”规划和《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等都把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摆上重要位置。同时,为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东营还深入打造黄河文化研究高地,建设黄河文化研究平台,筹建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文化研究院,支持高校、社科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创新转化机制,激发文化活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做好文化“两创”,一方面必须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深入融合;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大胆创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两者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东营作为黄河生态文化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利用其独特的入海口位置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集石油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黄河口文化。通过黄河文化的“两创”策略,东营在融合中塑造出独特的IP,丰富了旅游业态,创新了旅游产品,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的有效路径。

  服务人民需求,彰显文化价值。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文化“两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作品;同时,要加强文化产品的推广与传播,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优秀文化作品带来的精神滋养,进而凝聚人心、引领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起源于黄河三角洲的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在东营得到了积极的传承与推广。为了活化黄河文化遗产,东营在村居、社区、学校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进社区”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吕剧、短穗花鼓等惠民演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拉近了非遗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此外,东营还将非遗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校课外课程相衔接,通过多元并行的传习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形式丰富、题材多样的各类黄河题材艺术作品,东营还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和创作季、演出季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这些既是东营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也是以优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打造黄河口地域特色文化展示高地的鲜活写照。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黄河文化“两创”高地,东营将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生动谱写黄河故事的“东营篇章”,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编:康梦芸
审签:赵 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