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监测数据看美丽中国“颜值”有多高

··

  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会上提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锚定“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这一目标,聚焦“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主题,把握“镜子”“侦察兵”“先锋队”这三个定位,努力实现“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

  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也要靠科学、客观、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表征和衡量。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成效,“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2024年,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30”,达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首次“下50”,达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47.3%、39.0%和25.1%。河湖越来越清,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跨90”,达到90.4%,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提高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十年间,我国曾经水污染最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三大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均上升超过30个百分点。其中,海河流域劣Ⅴ类断面从2015年的39.1%,到现在实现连续3年消劣。家园越来越安宁,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88.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生态越来越优美,生态质量为二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出门见绿”、“推窗即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同时,通过监测数据我们也看到,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够稳固,重污染天气过程还时有发生,一些河湖汛期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局部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较为突出,一些地方仍有噪声超标扰民现象。污染防治攻坚任重道远。”蒋火华坦言。

  他强调,生态环境监测是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已经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正向智能监测跃升。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努力讲清楚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及时发现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监测将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灵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脑”,更好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此外,全国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6.93万人,是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特点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队伍。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以来,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统筹、“一股绳”发力,各级监测机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责编:姜雪颖
审签:魏 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