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里海疆 | 威海有条十八里担架道,见证军民情深如海
··
大众网记者 王彬 曲雯雯 威海报道
在威海里口山,有一条道路,见证了威海保卫战中军民的艰辛与英勇。
解放战争时期,为躲避敌人的封锁,转运物资和伤员,威海战士和群众在山林间生生“耪”出一条道。
村民自发组成的担架队,穿梭于崎岖的山路之上,肩挑手扛,夜以继日,将一位位伤员安全送达后方,一步又一步,“耪”出了长达十八里的生命之路。
今天,我们站在这个承载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磅礴力量的精神殿堂,一同回溯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感知军民情深如海的情感,向坚定不渝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十八里担架道”的前身是近代村民进城赶集的小路,解放战争时期为躲避敌人的封锁,转运物资和伤员,威海战士和群众用汗水和双脚保障了这条“生命线”。担架道的一段从威海城里西门外开始,走山路经张村镇王家疃村东山到姜家疃村,共十里;另一段从张村镇姜家疃村开始,再翻山至羊亭镇北上夼村,共八里。
《乡愁的温度》作者梁月昌,在书中记录了他拜访搜集的“担架道”亲历者的故事,丛树菡老人曾是青妇队成员,古陌岭战斗打响那天,部队战士将伤员抬到西门城墙外,再由民兵、青妇队、村民等组成的担架队接手,冒着被敌人飞机发现的危险,将伤员分段接力运送到曲家河村,上、下炉村等后方。
担架队冒着炮火转运伤员,为了不被敌机发现,队员们用双脚在山地丛林中“耪”出一条路,“十八里担架道”成为了一条不可被摧毁的生命线。
责编:姚潇雨
审签:郑云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