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从农家娃到航天员:个人奋斗史见证国家进步史

··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周学泽

  4月1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乘机到达北京西郊机场。在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和成员到机场迎接时,央视解说员谈到“太空之花”王亚平,用了“1980年,出生在烟台的农家”的介绍;谈到叶光富,说到“曾经农家小院里仰望飞机的少年”一语;根据此前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对翟志刚的采访,他“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农村,母亲当年靠卖瓜子供他上完了中学”。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都出生在农村,均经历了从农家娃到飞行员再到航天员的奋斗历程,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史,都经历了千淘万漉,验证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语。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翟志刚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指令长翟志刚在央视介绍自己:从小家境贫困,父亲失去劳动能力了,不能干活,母亲到了秋天把瓜子成麻袋地买回来,完了给它炒熟,炒熟之后拿筐再到街上一碗一碗卖。他曾想过辍学,但妈妈不同意,坚定支持他上学。

  1985年,翟志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长春第二飞行学院,这是他的梦想。在他离开家的前一天,母亲贾桂芝没有出去炒瓜子,而是跟邻居借钱,给翟志刚买了一个大提包,为他收拾行李。看着空荡荡的家里,没有被生活压垮的贾桂芝哭了,她为不能给儿子更多的东西而哭泣。最后,贾桂芝为自己即将离开的儿子炒了一锅她精心挑选的瓜子。翟志刚哭着告别了母亲,前往学校。在学校期间,翟志刚时刻牢记着母亲的辛苦,非常勤奋刻苦,正是努力和坚持,翟志刚成为了优秀的飞行员,1996年他又接到了参加了航天员初选的通知,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项检查,终于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王亚平是执行本次飞行任务唯一的女性航天员,她的老家是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福山家中有一些樱桃树,是主要经济来源。

  2013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刊物《职业(上半月刊)》第19期刊发《王亚平:樱桃村里的“飞天女”》一文,对王亚平的成长经历叙述详细:1996年,王亚平推着自行车准备去镇上卖樱桃,路上遇到几个同学,得知济南空军来招飞行员的消息。王亚平自小成绩优异,而且是出了名的体育健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17岁的王亚平懵懵懂懂地报了名。那次共招37人,山东只要5个人,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了所有的体检和测试,拿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飞行学院的4年时间里,她们进行了艰苦训练,拉练、跳伞、飞行……每一项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但王亚平却没有喊过一声苦。有一次,学校举行7000米长跑,王亚平跑了第一名。

  4年大学毕业后,王亚平被分到武汉空军某部队,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那时她21岁。运输机飞行员和航天员之间还有遥远的距离。2003年,当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顺利升空时,王亚平萌生了一个想法: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她要成为一名女航天员。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王亚平圆梦的机会来了。2010年,王亚平经过严格体检和评估,成为预备航天员中的一员。接下来,便是严苛的训练。王亚平每一次训练时所承受的强度,都和男航天员一样。

  2018年3月2日,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亚平接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说:“能够再次飞上太空,是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我把每次任务都当成是一次战斗,从不懈怠”。

  2018年5月5日,王亚平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对方问:如果面对21岁的自己,最想说些什么?王亚平想了想,回答道:“首先我想对自己说一声,感谢你克服万难,执着地坚持和守护了自己的梦想。然后我想嘱咐21岁的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到底,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要永远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样适合航天员叶光富。据四川日报报道,叶光富,1980年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农村家庭,8岁时父亲离世,家里条件不好,家庭收入全靠母亲刘绍林一个人支撑。姐弟俩从小就帮母亲做一些农活,喂猪、养兔子、养鸡。“母亲太不容易,经常晚上捆竹子,第二天清晨五六点用自行车驮到10多里外的集市上去卖,就是这样给我和弟弟攒学费和生活费。”叶光富的姐姐叶亚丹眼泛泪光,“也正是母亲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们姐弟俩,再苦再累都要坚强面对。”

  小时候在农村的土坯房里,叶光富和姐姐常常靠在家门口的一块石板上仰望天空中的飞机。当时,叶光富常对姐姐说:“长大了我要当飞行员,带着你和妈妈一起去蓝天翱翔。”上高中报考飞行学院,叶光富在体检时,因为50元的车费、伙食费等犯了难。母亲刘绍林东拼西凑找邻居借了50元钱,正是这50元钱,为他日后成为航天员埋下了伏笔。

  在2022年1月1日举行的“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中,叶光富寄语来自北京、香港和澳门的青年学子:“作为一名航天员,我的切身感受是登天这件事它确实很难,从学生成为飞行员,到入选航天员,再到执行飞行任务这三级跳中的每一跳,都不可能轻松实现,每个人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叶光富说,“我们每个人在通往飞天的道路上都经历了严格的选拔和艰苦的训练,很多人一等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就像幼苗在春风中要破土而出之前,它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的积蓄和积累。”

  “幼苗在破土之前,一定经历漫长寒冬的积蓄”,这与其说是叶光富个人的奋斗概括,不如说是我国多位航天人的奋斗历程。

  从农村娃到飞行员到航天员的奋斗历程背后,是我国航天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航天工业具有技术密集、高度综合等特点,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作用的工业部门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载人航天又是航天事业里的一颗明珠。

  中国航天事业先后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60多年来,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从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在轨飞行21小时,到本次神舟十三号在轨飞行183天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日益精湛,日益完善,成为世界瞩目的世界航天大国。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个人的奋斗史,折射国家的奋斗史。从农村娃到飞行员到航天员的奋斗历程背后,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历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

  因为是“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才有了航天工业的发展壮大,才有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工业基础,才有了农家娃奋斗成为航天员的“梦想照进现实”。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到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最新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

  从农村娃到飞行员到航天员,背靠的是不断增强的国家工业制造能力,他们的奋斗史和用奋斗换来的掌声,正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重要缩影。

  相关链接:

  望岳谈|太空出差“183天+15天”,看看山东姑娘王亚平创造的纪录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周学泽

责编:马洪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