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走在前!东营市奏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澎湃乐章
··
大众网记者 孙淑娟 东营报道
滔滔黄河入海流,绵延5000余公里,“哺育”了万里沃土,跃身融入三面环陆的渤海湾。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地处黄河口,站位全流域,如何跑好保护黄河安澜的最后一棒,为保障黄河安澜和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东营人给出满意答卷。
牵住“牛鼻子”奏响经济发展最强音 护黄河岁岁安澜
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东营这座新型工业化城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构建了与石油相辅相成的工业体系,培育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东营高新区,是当地石油装备企业集聚区。目前,区内从事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的企业超过500家。作为全省唯一“雁阵形”石油装备产业集群,东营聚力强链、补链、延链,使优势更优,强项更强,在全国、全球高端石油装备领域挺起了山东制造的“脊梁” 。目前,高新区仅石油装备企业就有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97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产品涵盖8个门类、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是全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
“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广饶”,广饶县是全国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出口基地,素有“轮胎之都”之称。从华盛橡胶、金宇轮胎、兴源轮胎到永盛橡胶……优秀轮胎企业在这里集聚,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集群效应,成为广饶县激发新动能的发展缩影。
在推动转型升级上,各轮胎企业正全面加快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积极打造数字车间、智慧工厂,建立数据串联的产业生态链。瞄准了尖端技术和高端产品,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30余家,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同成立广饶橡胶工业研究院,解决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目前,广饶县重点轮胎企业的设备数控化率达90%,70%以上的主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伴随着各企业劲升的步伐,东营市各类重大项目也满弦开工、扬鞭策马,各重点项目拔地而起,全市上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处处涌动着各个项目加快建设的“激情与速度”,奏响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近年来,东营市坚持以项目看实绩、以项目比高下、以项目论英雄,2022年,实施了总投资7020亿元的115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胜利油田原油库、威联化学年产200万吨PX二期及250万吨PTA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济发展持续向好、进中提质。
工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更带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种地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科技农业,东营市农业发展也蕴含着无限潜力,正加速崛起。初春时节,行走在东营市田野乡间,成片的麦田满目浓绿,生机盎然。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奏响“智慧农业”奋进曲,农技人员奔走田间技术指导,粮食仓储物流加快推进,全力保障夏粮丰收的“重头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激情上演。天地之间,绿油油的麦苗与湛蓝的天空遥相呼应,距离收麦季节还有两个月,全市上下正提前做足“麦收”准备,保夏粮丰收“攻坚战”全面打响。
刘福春/摄
食为政首,粮稳天下。粮稳之本在鼓劲,让农民靠种粮也能过上美好生活。近年来,东营市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粮食生产紧紧抓在手上,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2年,东营市实施“科技壮苗”“虫口夺粮”专项行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全力稳粮增产,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夏粮162.3万亩、总产67.6万吨;秋粮225万亩、总产97.2万吨,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其背后,除了通过良种、良技和良法提高亩产之外,最关键的措施还在于“黑科技”的加持,丰收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复合播种机,都成了种粮的好帮手,好品种、新技能、新农艺扎根沃土,田间地头激荡起轰轰作业声,新动能“黑科技”让粮食安全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强。2022年,东营市3个县区纳入全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加速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补贴农机具3775台,全市粮食机收减损率控制在2%以内。
农业、工业双翼共振,助推东营市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东营,这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正一路高歌猛进,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图片来源:东营市观鸟协会
守护生态屏障 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构建生态新篇章
东营的初春,天蓝地绿,风景宜人。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地辽天阔,水面波光粼粼,浅浅掠过湖面的各色鸟儿勾勒出水天之间最灵动的一笔,尽显东营市生物多样性之美。每年,将近600万只鸟类在这里穿梭,东方白鹳、丹顶鹤……20多种珍稀鸟类在这里“安家产子”。我们常说:“环境哪里好,鸟儿最知道。”鸟儿的选择,便是东营生态环境最有力的佐证,便是可以最完美地展现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代言人”。
鱼逐水草而居,鸟选良木而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东营手握“湿地牌”,立足原生态做好“水文章”。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最大的优势便是生态,最大的亮点便是湿地城市。为了让候鸟恋上黄河口,东营,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
修筑围坝、引蓄黄河水、增加湿地淡水存量……东营市实施黄河河口湿地保护淡水补给工程。自2010年开始,连续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年均调水3000万立方,黄河故道断流34年后重新实现全线恢复过水,有效改善了刁口河流路两侧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补水促进了湿地恢复,修复了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湿地质量,保护区淡水水域面积新增699公顷,总面积达到10621公顷,有力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东营市坚持做好系统治理水环境“文章”,不断完善污水治理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
昔日的“退海之地”,如今的“鸟类国际机场”,穿行在保护区,水清岸绿,草木葱茏,处处可见的生态之美。近年来,东营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温暖驿站”,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湿地生态系统日渐完善,环境质量日渐提高,鸟种数量不断攀升,自然成为了“鸟类国际机场”“鸟儿的天堂”,让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用自己的“脚”为优美的生态环境投下了一票。
让天更蓝,水更清。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绿色发展永远是正途。东营市持续做好生态文章,让绿色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绘就美丽东营新画卷。
增进民生福祉 共画幸福生活“同心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翻开2022年的答卷,民生依然是关键词,教育、就业、医疗、交通……“促民生”“解民忧”,东营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教育方面,大力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山东胜利职业学院新校建设;实施强科培优行动,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交通方面,津潍高铁东营段于2022年12月正式开工,东营即将进入“高铁时代”;持续加强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北二路两侧建筑风貌焕发新颜;黄河南北“天堑变通途”,东津黄河大桥工程计划2023年竣工通车,高大雄伟的黄河大桥将犹如一架巨大的竖琴,矗立在滚滚黄河水上方。
住房建设方面,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建设智慧化社区、家住广饶县委党校家属院的张大爷告诉记者,管网改造、燃气入户、雨污管网换新,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幸福。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方面,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应保尽保;落实放开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不断发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通过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刘福春/摄
养老方面,“一元餐厅”“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家门口的养老院”“百姓文化大讲堂”……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东营市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安全网,统筹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失智老年人的浓厚氛围,实现养老敬老大辐射,在全社会传播着尊老、爱老、敬老的巨大正能量,不断释放着属于东营的“城市温度”。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东营,心怀国之大者,将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净土之上绿满田畴,粮稳民安,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