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入烟之今夕毓璜顶

··

往事入烟之今夕毓璜顶

作者 崔洪国

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我从单位乘车去了南大街和毓璜顶。当年上学那会,南大街是我们周末最心仪的地方。因为那条街是烟台的“泉城路”,不仅各色店铺多,而且各种商品和小吃琳琅满目。我们那时从学校出来,在清泉寨坐车去,要走好长的时间。当时到南大街,主要是因为学校周围还没有开发,除了那片海和清泉寨村,没有林立的高楼,城市气息也不浓郁,到南大街更多是感受城市的氛围。加之南大街书店多,转一天,在沿街的商铺和书店能够淘到不少自己喜欢的书。城市的喧嚣和多彩也是一种熏陶和资本,回到学校,和同班同宿舍的说起来也有底气,更能说得眉飞色舞。所以,后来班里的女同学和其他学友也开始在周末一起跟着去南大街转转,沾一点城市的气。回到老家的时候,也有得说和谝(炫耀之意)。

听同学讲,南大街多年变化不大。这也许是很多城市的百年老街的一个特色吧,这也是一种传承。其实,不少城市类似南大街的老街老巷承载了一个城市太多的文化、历史、地域和风情叙事。人们更习惯她固有的那种原貌和味道。有的地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古建筑和一棵古树可能会比那些一夜之间竖起的无数脚手架和高楼大厦传递出更多的温情和质感—那种在古建筑的气息和味道中散发出来的古老和质朴会让人生发更多的同频和感悟。有些东西是虚浮和浮光掠影的,比如那些矗立的光怪陆离的建筑和那些花花色色的箱体广告,有些东西是真实和恒久长存的,如那些看似曲里拐弯的街巷和古建筑群,济南的芙蓉街,烟台的南大街。

我那天在南大街寻觅过往的同时还去了毓璜顶公园。沿着一段有坡度的山路缓步前行,很快就到毓璜顶公园的东门了。拾阶而上,举目之间就是那座古朴典雅,玲珑奇绝的石坊,“小蓬莱”就近在咫尺。据记载,毓璜顶的“毓璜”原为“玉皇”二字,得名于山上的玉皇庙古建筑群。古建筑群历经沧桑,清光绪年间重修。后来建小蓬莱坊时,有人提议更名玉皇为毓璜二字,原因是毓璜顶“钟灵毓秀”,站在山顶,近可抚孤松盘桓,远可观海听涛,闻清泉声绝,顾群山奇秀,时有云海苍茫,天际寥廓,岁月如流,人生过隙之感,是否能够解读“天下文章莫大於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那副对联,我还不得而知。两侧的“观海”“听涛”倒是颇能说明了其时的情景和心境。毓璜顶公园也保持着当初的模样,四周都是城市的道路和楼宇,起伏的群山和茫茫沧海隔在了看得见的远方。毓璜顶公园就在这远近之间迎来送往着无数的春夏秋冬和行人游客。我听说毓璜顶公园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市民每天都去的休憩场所。在我理解,更多是人们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怀旧和留存,更像是一个烟台人在每日匆匆的流变中保持不变的精神守望和情感家园。每年的春节,很多的市民都会纷至沓来,到那些古建筑群中去祈福祝愿,这就是最好的实证。

前几天偶然的一个机会,有幸在清泉宾馆又听到了当年烟大建校时与清泉寨的一些趣闻。原来一个寂静的小渔村,突然在村旁有了那么一座大学,天南海北来了那么多的学生。村子里也多了他们眷顾的影子。那份好奇是可以想见的,有的村民在村里看着那些有说有笑的孩子来来往往,渔舟唱晚之外就有了更多精彩的传奇和故事。有的沿着村东边的那条小路到海边耕海牧渔的时候,就透过学校的栅栏墙望一望学校内匆匆的人群和那些林立参差的建筑,当那份好奇逐渐变成村里人生活的一种常态,这时间就过去三十年了。

“往事如烟,往事入烟。”那些星星点点的往事如沙滩一个一个的贝壳汇聚放大成无边的璀璨和斑斓的时候,所有关于烟大,关于清泉寨,关于南大街,关于所城里,关于烟台的往事入到心里,入到行走和思考里,瞬间就澎湃和迸发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