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时评丨融入国家大战略需要供需匹配、精准对接

··

  大众网评论员 蒋丽君

  今年7月,是去年国家发改委专文批复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9个事项后整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对德州来说,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方向,一个口号,而是有了更多实质性进展。

  有了政策加持,需要吃透政策。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下,2022年,既有“国九条”,又有“省20条”,这些支持德州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礼包”纷至沓来。如何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在对接京津冀、服务京津冀中加快发展自己?德州市先从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方面下好“先手棋”。

  自去年7月起,德州市梳理产业融入、市场融入、平台融入、政策融入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等5个方面40项工作列入工作要点,58个市直部门单位分解150项重点任务,逐项明确完成时限。为抓好国家和省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围绕71条若干措施开展督导调度,截至今年6月份,14个阶段性任务全部完成,94个长期性任务已完成5项,占比5%,正在推进77项,占比82%,长期坚持12项,占比13%。这组数据有理、有力,足以看出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心。

  今年4月14日,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与德州市发展改革委、天衢新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重点围绕服务雄安建设、农业全产业链供应等9个方面开展深化交流合作,这是雄安新区作为北京“新两翼”首次与周边地市签署协同发展合作事项。

  有了供需平衡,才有深度融入。近年来国家大战略是不少省市瞄准的发展引擎,但不应一味强求,牵强附会,要有需有供;适合融入大战略的城市也应积极融入,为国家大战略做出贡献。德州积极把京津冀的消费和要素更多地引过来,把德州的产品和服务送过去,把德州的需求和供给对应京津冀的供给和需求,做到与京津冀地区的互融互补。全方位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将“德州粮”装满群众的“米袋子”,让“德州味”香飘京津冀的“菜篮子”,让融入更主动,更精准。

  产业,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在各项利好政策和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下,越来越多来自京津冀的好项目在德州落地生根。2022年,全市落地的京津冀地区过亿元项目116个,同比增长26%;2023上半年新开工京津冀地区项目91个,同比增长11%。2023年上半年,与京津冀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的企业新增26家,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11项,与京津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30家。

  服务,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后五年,德州将持续发力融入服务重大战略,争取更大“德州机遇”。可以看出,融入京津冀、服务京津冀是德州市长期的战略保障,放政策能放宽的内容、做政府能做到的工作、帮企业需帮助的事情,一直是德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的有效支撑,集聚优势、创造条件,形成价值洼地,德州是有吸引力的。

  创新,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德州市充分吸收京津冀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推进载体共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加强京津冀创新链融合对接,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6月份,德州市与京津冀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的企业新增26家,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11项,与京津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30家。

  从国家战略到发展蓝图,从规划纲要到“落地起步”,德州市融入京津冀目标清晰,步履坚定,瞄准顶尖前沿,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大战略,促进德州发展加速进阶。

责编:李超然
审签:任瑶瑶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