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湄公河两河文明互鉴专题活动在德州举行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乐 通讯员 宋伟 德州报道
12月16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办,德州学院与德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承办的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讲堂——两河文明互鉴专题在德州学院线上线下结合进行。讲堂得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青海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德州市政府、德州市社科联、德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共同支持与协助。山东省委外办主任、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蔡先金,中国驻越南胡志明市领事馆总领事魏华祥,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孙业宝,山东省委外办二级巡视员马军,德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海明,德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东盟研究中心主任赵长林出席活动。
赵长林主持本次活动的开幕式并表示,讲堂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以黄河国家战略和新时期山东东盟合作发展的重要需求为导向,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的重大协同创新研究为组织牵引,以服务黄河——湄公河流域区域发展实践和地域创新的需要,建设好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为宗旨。本次活动是黄河——湄公河两河文明互鉴专题,围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澜湄合作等国家战略,专家们深入研讨促进黄河流域与湄公河流域地方全方位合作发展的平台,促进策略等内容,聚焦两河文明的交流合作,助力沿黄各省区与湄公河流域国家间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关系。
蔡先金在致辞中表示,在当前百年变局纵深推进、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推动两大区域强强联合、协助合作,既有良好契机,又是共同心愿。两大区域联动开放为智库发挥作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两大区域开放合作,外事智库更要抓住机遇,担起使命,发挥作用。在潜心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谋实事、出实招、做实功、见实效,要有热情、有干劲、有投入、有产出,要竖品牌、奠基石、拓影响、聚人才,要让世界听到声音,看见人,感觉得到中国特色外事智库的温度,这项任务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大家当携手努力,行且一致。
魏华祥在致辞中表示,湄公河与黄河具有农业合作优势与地方合作交往的优势,包括黄河三角洲在内的黄河流域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与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产品有很强的互补需求。湄公河三角洲华人较多,双方人文交流合作有较好的基础,“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光明。希望更好的推动发挥黄河流域、黄河下游特别是黄河三角洲与湄公河三角洲的互补优势,力争把黄河三角洲与湄公河三角洲的相关合作纳入澜湄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中越两国在该技术条件下的合作内容,造福中越两国人民。
随后,陈海明代表德州市政府对线上所有参会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德州市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德州与东盟很多城市历史渊源深厚。600多年前苏禄国王到访中国,广为流传的苏禄文化印证了这段友好的交往史。目前山东省人民友好协会东盟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山东东盟中小企业联盟、山东东盟研究中心等机构均常设德州,在山东省委外办的精心指导下,依托德州学院山东东盟研究中心力量,德州市已成功举办三期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讲堂,进一步加深了地区间的经验交流。经济新常态下德州市将以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讲堂为契机,开放思维、开拓视野,打造智库高地,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形成对外深度融合的新格局,不断推进德州市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双边在旅游、生态环境、教育等多领域间的民间交流和务实合作。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围绕本次讲堂专题内容展开“文明互鉴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澜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湄公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及思考”“文明有源·智慧无界—实施‘澜湄流域 数字人文智慧地图’工程”“以黄河-湄公河两河生态文明互鉴为抓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开展国际生态旅游合作的优势与路径”主题发言。
近年来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抓好“谋”的大文章,推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建设,发起成立山东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联盟,构筑智库合作平台,推动实现集群式发展。德州学院山东东盟研究中心作为联盟成员,深入开展东盟专题研究,举办了系列专题研讨会、讲座、讲坛活动,并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北方中心,为推动山东与东盟、黄河与湄公河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通过中心拓展大视野,总结新经验,进一步加强与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尤其是吸收湄公河流域当地的智库、高校、企业、政府等相关人员参与,坚持开门办外事、开放办智库,以众智汇众力,全方位提升外事智库影响力。下一步省外办将继续支持中心工作,助力中心筑研究高地,搭合作平台,育高端人才,建特色智库,推动智库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实现突破。为服务全省开放发展,为黄河——湄公河两岸合作,为山东省与东盟地方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