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壹丨⑧坊茨百年的“南来北往” 从一战德日“租界”说起

··

  编者按:这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语一句,都蕴藏着文化的内涵;这里,积蓄了几千年的力量,一时一刻,一帧一画,都迸发着向上的生机……走进山东潍坊,寻找潍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重磅专题《潍·壹》,探访潍坊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于明效 王世敏 王子凡 梁小童 潍坊报道

  关于“潍坊”之名由来,史料记载,1948年初,潍县战役打响前夕,中共中央华东局提出,“潍县解放后,将成为山东在战略反攻后第一个属于人民掌权的城市”,鉴于其特殊战略定位,决定以潍县、坊子为基础,设“潍坊特别市”。同年4月27日,潍县解放,29日特别市正式设立,自此“潍坊”之名纳入国家版图。1949年6月,更名“潍坊市”。

  由此可见,坊子在其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亦被称为潍坊市第四区。电视剧《南来北往》在央视的热播,也让更多人见证、接触到了坊子的热情与活力,感受、品味到了坊茨小镇的厚重和魅力。

  坊茨小镇上,中国煤矿中第一代德式机械凿岩矿井、中国煤矿第一台欧式洗煤机洗煤、山东第一台大型欧式发电机发电……无数个“第一”的背后,书写着中国由封建过渡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一段沉重历史,见证着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贪婪暴虐。可她依旧用广袤的坚守,保护着这片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旧用开放的心胸,向全世界展示着她的友好与包容。

  清末盛况 铜匠红炉满潍县

  坊子境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繁衍生息,境内除有斟寻、桑犊遗址外,并发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十五处,当地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杵、石臼、三角鬲、黑陶罐等多类器具。

  而关于“坊子”得名,记载中却仅有百余年时间,且流传中有诸多说法。

  一说,唐朝潍县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旁筑一方土堆为标志。清末,前宁家沟刘起有父子在驿道边、土堆旁开一客店,不远处有一方石名曰“坊子石”,因此取名“坊子店”,地处官道、生意兴隆,遂声名大噪。后德国首口煤矿竖井居近投建,借名“坊子竖井”,火车站建成后亦命名“坊子火车站”。

  另据《坊子地名考证》记载,“坊子”之名与官道驿站密切相关。清朝时路域管理模式,十里为一亭、二十里为一堡、三十里为一坊。潍县城去往安丘的官道至前宁家沟村,恰为三十里,因此以坊为单位设置驿站。而后商户、居民靠近聚集落户,逐渐形成生活区域,“坊驿”便演化成“坊子”的俗称,坊子因而得名。

  亦有说法,当地盛产煤炭,“坊子”之名源于煤炭交易时计量单位“方”的谐音。但不管怎么说,坊子与煤炭有着绕不开的关联,坊茨小镇更是18世纪从“煤炭”中衍生出的“产业CBD”。

  18世纪60年代始,英国掀起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煤炭作为蒸汽机动力的主能源,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受此影响,煤炭除了在国内成为重要流通商品之外,也成为潍县工业革命时代“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景象的基础能源。

  对于那个时期“坊子”区域采煤盛况,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英国驻烟台领事馆领事马奇雅木考察时记道:“目前有几十个矿坑在挖掘……每一矿坑约50人工作,日夜轮班。煤置于筐篮,每筐约100斤,用起重轳辘拖上。少量地下水,即倾入容量加仑大小的皮吊桶中,用轳辘拖上。因无抽水机装置,若地下水上升太快,矿主即被迫放弃矿坑,另掘一个。”

  彼时,山东半岛最大的产煤区便是潍县(坊子),清末鼎盛时期民办煤窑达200余座,因清政府官方无力成规模开采,大批民办煤窑便得以催生兴起。1862年,潍县首富丁善宝(光绪十一年将十笏园购为私家园林)家族营建的“丁家井”煤矿,成为山东首座大型煤矿,也成为当时“坊子”的工业开端。

  《潍坊文化通鉴》载:“同治年间,潍县城巨户丁氏在坊子建丁家井,雇工千人……使用罕见的进口抽水机排水,采煤量大升”。

  谈及丁家井,当地老人评述,“虽然没能够改变一个时代,但至少开创了一个时代”。1890年,山东闹饥荒,巡抚张曜借清廷赈灾之机,托其叔父租赁丁家井大肆开采,“以工代赈,聚工三千,配置进口抽水机排水”,后致该井封闭。

  1900年,潍县商人刘慧林和黄县商人王凤锡为打破德国垄断,合伙再度租赁丁家井生产,但最终因殖民条例打压、华德矿务(德国驻青岛公司)觊觎、后期资金短缺等多种原因,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彻底封闭关井。

  当时受限于技术能力,国人对于“坊子”煤矿分布及储量并无清晰认知。

  1869年3月的一天,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乘坐马车从“坊子”走过,在飞扬的黄尘中拿起画笔,仔细勾勒出夕阳、远山、村落,也勾勒出德国日后在这片土地上打造起的“小镇王国”。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写成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特别针对山东省地质条件写就《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考察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以及矿产资源分布等等,迅速产生极大反响,并由此受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赞赏。

  有文章评论李希霍芬为“德国指向远东的臂膀和手杖”。

  风雨飘摇 曾经繁华今犹记

  1897年11月,曹州教案发生。德国传教士欺压民众引发不满,当年10月底曹州府寿张县德国教堂被劫;11月1日,当地大刀会土匪数人抢劫曹州府巨野县磨盘张庄天主教堂,德国圣言会传教士能方济、韩理被杀,史称“曹州教案”。

  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今青岛)。1898年3月6日,德国驻华公使与清廷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租”胶州湾99年,并获得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及其沿线15千米范围内的矿藏开采权。

  原本胶济铁路修建,由东向西穿越山东,其目的就为将省内矿产快速便利地运出,但因为李希霍芬的“功劳”,发现“坊子一带蕴藏丰富煤炭资源”,于是让铁路到达潍县时,硬生生向南“拐了个弯”。

  自此,德国开始在坊子派驻军队、开挖矿井,修建火车站、礼堂、银行、领事馆等建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俨然建起一个系统完备的“袖珍国”——坊茨。资料显示,“坊茨”实为德语“坊子”(Fangtze)的发音。

  1901年9月,德国在坊子建设起山东第一口欧式矿井——坊子竖坑;1904年6月,又在火车站建设起以德国青岛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之妻名字命名的“安娜”竖坑。随后,德国在坊茨小镇启动了大面积开矿模式。

  虽然德建第一个煤矿比丁善宝的“丁家井”晚了近40年,但德国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开采量与之相较不可同日而语,也创下了当时中国煤矿中的诸多“第一”:第一座德式机械凿岩矿井、第一台欧式洗煤机洗煤、第一台欧式机器制造煤砖。同时,为中国煤矿至今唯一完好使用木质罐道梁的矿井、山东唯一形成期为中生代侏罗纪的煤田。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铁路通车与煤炭大量开发迅速带动周边经济效应,商店集市应景而生,各类商贩货摊鳞次栉比,火车前路车水马龙,逐渐形成茂林街(一马路)。大批人群的聚集,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也都变得熙熙攘攘起来,升级成一个商埠。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在此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始称坊子镇,俗称坊子街。此后,“坊子”便正式被作为地名一直沿用。

  百年风云 青石古道诉兴亡

  1914年9月,日本在青岛挑起日德战争,德军战败投降,日军随即打着没收德国资产的旗号,控制青岛、胶济铁路,9月28日,日军占领坊子火车站与坊子煤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新殖民者。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列强罔顾中国声音,签订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日本接手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开启长达31年的日本殖民时代。

  而后的“潍坊一战华工赴欧”,便发生在这个时代。1916年,25000名潍坊籍华工从坊子火车站出发,奔赴欧洲战场,以工代兵,从事武器搬运、修筑工事、清理道路、抢救伤员等后勤保障工作,部分华工直接参与战争。

  数据显示,一战时期中国共有14万华工赴欧,其中,山东人占8万,潍坊就有2.5万人,他们随时面对着恶劣的条件与无处不在的死亡。1917年2月17日,德国潜艇击沉载有华工的亚多士号邮轮,543名华工遇难。1918年底到1920年9月,幸存一战华工才分批回到中国。

  如今坊茨小镇内的“潍坊一战华工纪念馆”,静静地诉说着这段历史。

  德日建筑保护开发中心项目开发协调科科长段政介绍,小镇境内完整保存有景观风物完好、风格鲜明的德日式建筑。其中,德式建筑103栋,由德军司令部、医院、邮局、教堂、兵营等组建起完善的社区建筑群落;日式建筑63处,由领事馆、旅馆、银行等构成。

  另外保留民国时建筑多处,主要是以万和楼、刘氏老宅等为代表的民居。

  日军“接手”后,日商经营的烟草公司、银行洋行、食堂商店等迅速入住,照相馆、药房、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也带动民族工商业也在夹缝中的兴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小镇周边街区民族工商户已多达345户,涉及行业39个,其中包括生产制造业、绸缎布庄、百货商行等。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近现代工矿业小镇,“东西十里洋场、南北三条马路”是这段时期坊子的“繁华”写照。而在这繁华的背后,记载着时代的更迭,记载着历史的沉淀,记载着技术的革新,记载着殖民的沉痛,记载着肆虐的疯狂,也记载着人民的不屈。

  德国殖民的16年期间,从这里开采煤炭299万吨;日本殖民的31年期间,从这里开采煤炭422万吨。

  德国殖民期间,虽机械化程度很高,但井下仍旧依靠人工开采,中国工人在监工枪械、皮鞭下劳作,环境阴暗潮湿,每天劳动超过12小时,许多人身患疾病,手脚变形,他们生活、工作如同囚犯一般。

  日本殖民期间,采用法西斯掠夺式开采,井下环境恶劣,视工人生命如同蝼蚁,死亡事故频发。1923年3月28日,西松林子井严重透水,井下83名矿工全部遇难;1924年3月16日,二号井严重透水,井下75名矿工丧生。当时死一匹骡马赔偿金尚需100元,而矿工死亡赔偿仅6元,16名矿工的生命还不如一匹骡马值钱。

  1948年4月11日,解放大军开进坊子煤矿,次日,军管会正式进驻煤矿接管。4月底,潍坊特别市人民政府宣布,将坊子煤矿收归人民公有,坊子炭矿更名为坊子煤矿公司。风雨飘摇50载的坊子煤矿,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华美转身 半城烟火半城诗

  坊子火车站,因煤矿而兴,因煤矿而静。随着煤矿的逐步停产,胶济铁路拐了80多年的弯终于被拉直。复线改造,铁路从青岛出发,经潍坊、淄博直达济南,1984年7月3日,最后一列客运车的驶离,坊子火车站结束了它这个时期的历史使命。紧跟着,坊子政治中心往新区搬迁,车站连同那些建筑群,在岁月的轨迹中逐渐沉寂下来。

  但,沉寂并不等同于消逝,沉淀之后,历史会给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场景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沧桑百年,它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历了旧时代的落幕和新时代的启航,它们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诉说者。

  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恢弘大气或精巧别致,充满了异域风情。这座依靠铁路和煤炭发展起来的工矿业小镇,是一段百年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见证,也是坊子人民反抗侵略的见证,具有无可取代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

  进入新世纪,小镇的保护开发受到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坊子区把小镇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争取上级文保资金,对德军司令部片区、日本出张所片区、百年水厂以及机修转盘等多个片区进行“修旧”,使其在保持原貌的同时,令小镇特有文化得以传承。

  2000年月4月,这片建筑群被公布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2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社会对坊子这片德日建筑群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地方政府加强了对建筑群特殊文物价值的保护,以激发其所蕴含的旅游经济价值。2008年,坊子区启动德日建筑群保护开发工程,着力打造以103栋德式建筑群为核心的莱茵风情小镇,再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风貌。取德语坊子的发音“Fangtze”,定名为“坊茨小镇”。

  随后又确立坊茨小镇保护开发的四大核心方向:166栋德日建筑;以万和楼和刘氏老宅为代表的2060处民国建筑;由德建车站、胶济铁路等组成的铁路工业廊道;以德建矿井、采煤巷道为代表的炭矿遗址。

  2013年3月,坊茨小镇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首批山东省精品文旅小镇。

  “这里的每页瓦,都有它的研究价值。”工作人员向大众网介绍。记者注意到,在德国建筑展馆中展示的几种不同瓦片上,都标有详细信息及序列号,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出现瓦片损坏的情况,可以根据所标注信息进行标准配件更换。

  如今,坊茨小镇已成功打造出碳矿遗址文化园、坊茨美术馆、1898啤酒城、德国别墅区、坊茨展览馆、潍坊一战华工纪念馆、坊子区博物馆、坊茨小镇展厅、坊子党史展馆、百年红色车站展览馆等项目。同时,成为山东十大影视基地、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坊茨小镇已完成从历史斑驳到包容开放的华美转身。

  坊茨小镇的百年沧桑,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抗争,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崛起。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一幅画,每一景都是一首诗,每一个角落,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每一幅场景,都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追求和平、向往美好。

  王者归来 文化瑰宝耀新光

  国家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这样评价:“坊茨小镇具备作为世界遗产的三个特征,即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

  正是因为这三个特性,顺势打造的影视摄影基地吸引大批剧组前来拍摄。2010年,好莱坞电影《飞人》选择坊茨小镇作为影片拍摄基地;2016年,由江小鱼导演的《屋顶上的青春》在小镇开拍,并在2017年的“迈阿密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小镇实地拍摄的电影《终极胜利》,于2016年7月1日全国上映。

  2022年11月21日,由郑晓龙导演、高满堂编剧,白敬亭、金晨等流量明星,丁勇岱、左小青、李乃文等老戏骨主演的年代刑侦题材电视剧《南来北往》在小镇开机。2024年春假期间上映,创下2.56%峰值收视率的好成绩。

  这次,拍摄地坊茨小镇,以崭新的面孔走进全国人民的视线,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探寻这里的古朴和神秘,感受这里的厚重和悠远。

  坊茨小镇内的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罗洋在《南来北往》中客串一名铁路警察,这种体验,让他感受到坊茨小镇的另一种独特魅力。罗洋表示,坊茨小镇原本就已是很好的历史天然博物馆,《南》剧热播,又为小镇带来了一个蓬勃向上的生机,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游客聚集量最多的时期。

  段政介绍,节假日期间,每天到坊茨小镇参观的游客突破2万人。游客的激增,给小镇带来新活力。而小镇所有景点及展馆的免费开放,也让游客们对这里有了更舒适的体验感,对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有了莫名的亲切感。“在游客区域架构上,省外与省内游客数量基本持平。”

  坊子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学海表示,坊茨小镇片区,既是国家文物,又是历史文化街区,对小镇的保护程度以及自身资源优势,放眼全国也极为少见。针对小镇片区城市更新,坊子区正在探索新的理念和模式,将做好大规划,分类分步实施。目前已有多家影视公司及剧组前来考察,洽谈影视基地落户坊茨小镇事宜。

  谈及坊茨小镇整体规划和定位,坊子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庆娜介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为主、重在运营”的开发原则,以坊子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厚植文旅资源开发、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影视文旅小镇,打造产业消费活力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城市更新样板区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三区一中心”。

  目前,坊茨小镇正在加快推进影视基地建设,通过影视IP赋能文旅发展。已与深圳拉尼亚文旅集团、剧行天下影视传媒、山东演艺集团等知名机构对接,持续招引剧组前来取景拍摄,通过还原各年代复古街景,塑造多元化、融合化的主题娱乐商业架构体系。

  古朴与典雅的交融,烟火与繁华的衔接,影视与历史的重合,时尚与潮流的碰撞……汇集成一副美丽的图画,坊茨小镇正以全新的姿态从文旅小镇向产业化城镇延伸。

  刘庆娜坦言,“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现在年代戏非常火爆,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复原一些年代感街景,吸引更多影视剧前来,实现每年一到两部大戏在这里拍摄,常态化开展微短剧拍摄,通过影视IP的入驻,持续带动其他消费业态的进驻和发展,持续保持小镇流量。”刘庆娜表示,“下一步就是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将片区内的资源融合统一,进行整体的规划打造,这个片区丰富宝贵的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张小兵博士分析,坊茨小镇作为坊子区的一个特色小镇,近年来在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展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坊茨小镇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当地居民幸福生活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贡献出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范本。

  张小兵表示,对于坊茨小镇而言,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利用流量经济带来的机遇,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地方政府也会面临诸多压力。目前,需要多方面寻求突破点,将流量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再用经济效益为文化遗产赋能,形成双向合力,拓展周边架构,打造品牌效应,完善“旅游—消费—参观—参演—食宿”的产业体系闭环。

  “我觉得现在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策略,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应当制定详尽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红线和旅游开发的边界。”张小兵建议,“其次,应当优化旅游服务和设施,如增设游客中心等。同时,可以与周围县市景区联动,定向设置预约制度等措施,分散游客流量,适当减少大客流的压力。”

  坊茨小镇,如同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青砖灰瓦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绿树红阁描绘着时光的斑斓。今日的坊茨小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腾飞,未来发展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和潜力,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历史文化名镇,向“新”而来。

  坊茨,回望百年,不仅“南来北往”,还有更多的人来人往……

责编:潘婷
审签:张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