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用350公里时速,赴一场“鲁豫”之约
··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人类对速度的追求,从未止步。
1804年,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此后人与人、城与城、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又多了一个丈量的单位,就是时间。
3小时12分钟是济郑高铁开通前,济南到郑州最快的速度。今天,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从济南到郑州变成直连互通,最快仅需1小时43分钟。
大手牵大手,这一场“鲁豫”之约充满了无限可能。
一
山东和河南的“缘分”,源自空间上的亲近。中原,是很多人对山东与河南地区的印象,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的《辞源(全两册)纪念版》指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面便包括了山东和河南,此外,民间还有着山河四省、中原四省等说法。
纽带,联通着人与人,也联通着地区与地区。而山东与河南的这根“纽带”就是黄河。同样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和河南两地人们,从古至今有着较多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使得两省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人文相近,有了更多牵手共进的机会。
今年9月,山东省政府、河南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协议》明确,两省将充分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省份和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国铁路枢纽的引领作用,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济郑高铁的贯通,成为了两省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
二
交通的“接轨”,含义深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区和地区,各有各的优势和特色,作为两个北方强省,济郑高铁连接的是发展,是机遇。
从小范围来看,鲁豫两省,都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万亿GDP城市,济南与郑州两个省会城市均超过1.2万亿元体量,当交通时效提高之后,两地通勤成本降低,经贸往来、人才流动、科创交流、旅游消费都会更加密切。
对于河南来说,发达的交通网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借助郑渝高铁、郑济高铁的开通,郑州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型”高铁网的中心枢纽城市。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份,济郑高铁为河南增加了一条出海的通道,对河南“通江达海”带来了利好。
对于山东来说,济郑高铁让山东南下的速度更快,打通山东半岛通往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实现济南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双圈”联动,进一步强化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当我们把视野看得更广阔,在全国交通网中,济郑高铁将打开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作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空间流动的重要载体,高铁对于中心城市发挥资源集散作用,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分工尤为重要。济郑高铁让青海西宁、甘肃兰州、宁夏银川以及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省会城市通过高铁连成一线,“小小一段”却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原城市群、西部城市群连接到一起,对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三
最后,我们把目光望向山东。
今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其中提到,将建成“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济郑高铁正是其中一条骨干交通路线,对于沿线发展将提供交通支撑、促进资源聚集。
有了高铁,便有了大小城市之间“大手拉小手”的可能。以济南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高效的通勤圈、配套的产业圈和共享的生活圈可以更好地构建起来,经由京沪高铁、济郑高铁,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圈圈相连,对于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更大范围的资源流动,影响深远。
此外,济郑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助力更是不言而喻。比如山东的“西大门”的聊城,济郑高铁的开通,意味着聊城没有高铁的时代结束了,鲁西地区通过济郑高铁成为一个枢纽,一面并入全省经济圈,另一面又与京津冀及中部地区互通,技术、人才、产业均可借此流通起来。
速度能带来什么?可能是一碗热汤,可能是一丝亲情,也可能是一份希望,而山东和河南共同奔赴的这场“鲁豫之约”,带来的正是一份活力四射的希望。车通了,手牵了,交流也就多了,济郑高铁连接的未来,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