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丨王欢:教育工作者要读懂孩子,赋能学生成长

··

  编者按:在近日举办的“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期间,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原校长王欢女士发表了主题演讲。王欢表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长其善、救其失、立德、树人”,未来教育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源。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读懂孩子,关怀学生成长,赋能学生成长。

  在42年前我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和学生的全部世界就是一本教科书,好的教育就是要考高分,在高期待下,教育在高强度的状态里挣扎。那个时候我们想帮助孩子成长,但是我们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拔苗”,这让孩子们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根基。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谈教育改革,通过解放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到底让孩子们怎样成长?应该怎么样去帮助他们成长?

  第一,未来教育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源。

  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最古老对于教育的说法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就是要不断唤醒和激发孩子的美好,“救其失”是要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职工作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此外还必须要关注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授“业”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形成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状态。

  我们常说教师应该教书更要立德树人,尤其到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有温暖的心、智慧的脑。我们希望孩子心有温度,行有智慧;希望他们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热爱学习、善于创新。

  在小学阶段,我们要读懂孩子。通过六年的时间让孩子们成为一颗颗充满生命的能量,和可持续发展潜能的种子,让他在人生路上更好的萌发、发芽、开花、结果、长成栋梁之材。

  第二,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关怀学生成长,赋能学生成长。刚才谈到教育的根本任务“长其善、救其失、立德、树人”,但完成这些任务的根基是学生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时代的孩子发展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尊重,而且要给予正向干预,让他们成才、成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生理发展规律、成长发展规律、行为规律都应该有专业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要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还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专业解释,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学校有些小朋友喜欢打人,我们不会直接批评他、告家长,告诉他你不许这样做。而是面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况,根据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案,给予正向干预,而不是管束他、约束他。

  除了关怀学生成长外,赋能孩子的发展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赋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呢?我们教育应该给孩子们搭建各种“能量场”,通过情知交融、情理交融、情感交融,给予学生希望、动力、能量。在多场景、多角度、多体验中被点击。

  在史家学校,我们一直倡导“教育是30%的唤醒+70%的等待”,我们要给予学生一种力量,为学生提供了解自身、表达自我,探索如何将天赋与兴趣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机会。

  我们希望教育如同阳光般无处不在,孩子们在无边界的“能量场”中自由成长,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为学生的个性成长赋能。

  第三,教育工作者要有拥抱变化的胸怀。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元,使得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变化。学生面临的情景、环境、视野、能力、素养有着深刻的变化,学生的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已经影响了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时代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确实需要变化。

  此外,现在学生面临的学习场域、视角、时空、社区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教育必须要跨越自身的孤岛,以更广阔的视角,多视野、多视角、多方位进行新的时代教育探索。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一直在思考,面对这么多不确定性,我们到底提供给学生哪些确定性?教育如何帮助学生能够坦然地、淡定地面对变化?我们要重视孩子们素养的培养,让他们有更好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希望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为学生成长提供无限可能。

  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对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形成一个共识:技术应该应用于教育。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到来、新时代的到来,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探索基于多样化学习空间,空间场景建设有学习的味道,自主学习的环境、有效积极的交流环境、从孤立到关联、从静态到动态、从个案到系统的新型学习的教育方式。

  例如,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的史家小学“博悟”课程,就是把真实无边界世界当成课程场所,打破时间、空间、内容、人际的边界,倡导学生在思维发展中开展综合学习,从而真正获得文化认知和价值情感,从内部突破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边界。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和学生一起明晰我们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在哪学?和谁学?从而对学习价值、内容、路径、实现、场景和社群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以后,来进行变革的探索。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通过教学实践使教学有新样态,什么样的样态呢?就是我们现在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形式的样态:素养导向意义学习、回归生活的真实学习、内在驱动的综合学习、人机互信的协同学习、循证导向的实践学习和多元互动的共同体学习。基于以上的探索,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开放,更加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已经不一定发生在学校,学习空间不只在教室,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核心。多元文化氛围、教育运转方式、自主的学习社区、丰富的课程设计、社会的万众参与,这些都有助于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育人文化,构建新的育人模式,打造新的育人生态,就成为我们工作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特别关注到孩子。如果42年前,我和我的学生全部世界就是教科书,那现在我希望把全部世界都给予学生,但是我们要培养他们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培养他们持久的坚持与专注的状态,从而形成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常说,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世界多元、开放、变化,是崭新的,让孩子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责编:姜申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