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神经中枢”:与“烟花”赛跑
··
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7月29日7点30分,刚刚在省应急指挥大厅结束了早上最后一次视频调度,省应急厅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卢显杰简单吃过两口饭,回到三楼的办公室短暂休息。
从凌晨算起,1点、2点30分、3点30分、6点30分,包括卢显杰在内的相关成员在省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了四次雨情汛情调度——该指挥中心24小时运转,日常至少10人值守,入汛后,算上各涉灾部门一位厅级领导加一位处级联络员,30人以上驻扎成了常态。
一块占据整面墙的巨型显示屏,数十台分别标记“水利坐席”“气象坐席”“交通坐席”“消防坐席”等的电脑,连同分布楼内的专家会商室、情报研判室等辅助部门,构成了该指挥中心这一山东防汛抗台的“神经中枢”。连日来,借由各种媒介广泛传播的台风“烟花”风雨影响最新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等信息,就是最先从这里发出,提醒公众及时有效防灾避险。另一方面,各部门与防汛专家在这里的会商研判结果,第一时间送呈省领导与有关部门,成为指挥决策的直接依据。
2020年5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建成集值班值守、信息汇聚、监测预警、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应急指挥中心。经由去年汛期实战历练,一年来,各项功能持续升级完善。今年入汛后的第一个劲敌“烟花”到来时,这一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防汛抗台“神经中枢”已进一步增强。
纵向,已实现视频连通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指挥中心。尤其在省内,截至目前,除极个别地区在进行最后调试,16市180个县市区(含功能区)基本都已具备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回传能力。“别小看这个功能。省级平台建得再好,下面没有‘腿’,也是摆设。”卢显杰说,今年山东专门下发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为应急指挥调度打通“最后一公里”;省应急指挥中心每天还会至少抽查10个以上的县级指挥中心运转情况,进入汛期后这些基层“触角”保持灵敏,担当起“神经中枢”的有力帮手。
横向,16个涉灾部门39个专业系统接入,仅防汛抗旱领域就有地质环境业务平台、黄河视讯综合管理等24个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气象、雨情、水情、工情、海洋渔业、重点景区客流、海上船舶等动态。这保证了来自各涉灾部门的值班人员在指挥中心工作时,能实现与在部门内同样的信息获取和指挥调度能力,确保真正地联合会商研判、联合指挥调度。“根据不同主题,我们还在完善承灾主体等信息,并逐步让‘一张图’按需呈现多部门数据资源,各级各部门也共享这一张图,避免了信息在不同系统传递时可能带来的失误。”省应急厅科技信息化处处长云霄鹏介绍。
据了解,29日凌晨的四次调度,重点是对降雨最为集中的地区,逐市县调度有无人员伤亡、重点厂矿和企业险情、城市内涝、河道及水库险情这四项内容。像28日晚临沭县临沭街道龙门水库(小2型)坝体中段背水坡出现土方滑落,在29日凌晨1点会商时了解到,已基本完成排险;而今年汛期以来引发高度关注的城市内涝,因提前预置队伍、物资、装备以及提前进行人员转移,应对情况较好。卢显杰介绍,虽然听上去内容不少,但基本都能在40分钟内完成,两次调度间的空当时间还能调度其他信息,这样,就为可能的人员转移避险和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要是传统各部门“一个电话、一个值班员”模式,“那就是再来一个小时也不够”。
截至29日16点,山东省气象台已解除暴雨橙色预警。信息显示,“烟花”正在减弱,预计将于30日凌晨前后从滨州北部进入渤海。“虽然强度减弱,但残余势力仍有可能带来影响,对由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区洪水、泥石流、滑坡,城市乡村洪涝、积涝,以及中小河流库塘溢坝、垮坝等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指挥中心会持续调度。”卢显杰表示。(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