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法治故事|司法“触角”达基层 调解工作蕴温情
··
编者按:法律,既是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也是人间烟火中的温情守护。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承载着当事人的喜怒哀乐,也映射着社会的法治进程。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东营区司法局,特别策划《东营区法治故事》系列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现东营区法治领域的诸多真实案例。借助影像与笔墨,深入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情感与力量的法治时刻,见证司法公正,体验法治温度,学习法律知识,一同助力东营区法治建设不断前行。
大众网记者 王丽臻 李乃馨 东营报道
“女孩妈妈,刚才我们律师从法律角度为您进行了说明,我们再从人民调解层面,和您阐述一下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怎么解决。”在东营区司法局牛庄司法所内,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正在联合调处一起纠纷,帮助居民将矛盾妥善化解。牛庄司法所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网格员、法律顾问实现“三员联动”,最大限度将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这是刚才两位阿姨签订的调解协议。现在双方的情绪稳定下来了,赔偿金额也谈妥了,后续咱们持续关注,有问题共同解决。”东营区司法局牛庄司法所所长辛磊和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崔姐,正在调解最近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怀孕事件纠纷。
事件起因是两位17岁青少年恋爱,发生性行为后女生意外怀孕,女生在孕期四月时才将此事告知家长。得知此事的女方家长立刻带着女生去医院做了手术,并对男生一家提出医药费及精神损失费数万元的赔偿要求。然而,男生一家应对态度消极且不想赔偿,女生家属求助到村居调解员,在了解案情后,司法所立刻介入进行调解。
起初,双方家长在赔偿金额上存在较大分歧,调解工作难度非常大。辛磊为了安抚双方家长的情绪,中午一直没有休息,调解了整整一天。经过多轮沟通和协商,双方达成和解。男方家长同意按照标准支付女方家长医疗和休养费用。司法所调解员起草了调解协议,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
“多亏了调解员的努力,我们才能得到相应的赔偿。”事后,女生家长对调解工作表示认可和感谢。
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系统在基层的派出机构,如“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等基层区域,面向群众和基层治理一线,将法律与司法服务送至群众身边。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公共法律服务……司法所职能多元,而对于乡镇司法所来说,解决百姓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则是重中之重。
牛庄司法所,坐落于牛庄镇热闹的商业街旁边,与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气息相融,承接着来自七个社区及其下几十个村纷繁复杂的调解案件。
“调解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所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东营区司法局牛庄司法所所长辛磊坦言。村级矛盾不同于社区,往往会延续几代人,具有很强的原始性,还涉及道德、亲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调解工作开展起来极为棘手。例如在土地方面,随着农业发展,土地价值变化引发了诸如地界纠纷、宅地纠纷等诸多问题,这些矛盾复杂多样,甚至会引发激烈冲突,给调解带来了极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牛庄司法所结合牛庄镇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坚实的乡村基层法治网。截至2024年,当地设立的牛庄镇矛盾调解中心已设置了6个矛盾纠纷受理窗口和3间办公室,面积达120平方米,配备了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专职工作人员2名,还确定了驻点法官、驻点检察官、常驻律师和轮岗工作人员各1名。此外,牛庄镇在7个社区也设置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每个中心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人,值班工作人员1人,为矛盾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调解员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灵活应变的职业角色,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善于融入当地环境,理解群众的心理和需求。”辛磊说道。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他也总结出了一些“小技巧”,例如如果有两个调解员在场,就要分配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视角“说通”当事人。这些看似微小的经验,却是他和工作人员在无数次调解实践中的辛劳总结。
近年来,随着案件的增多,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也日益忙碌。有人穿梭于田间小道和街巷之间现场调查、调解,也有人坚守在办公区值班待命,随时准备为群众调解纠纷。他们以真心处理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务,用耐心化解邻里乡亲之间的矛盾。尽管调解工作成功率有限,如辛磊所说:“有时候成功的也就一二,失败的十之八九。”但工作人员们依然满怀热情,坚守岗位,用他们的智慧和耐心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他们见证着牛庄镇的变迁,见证着法治在乡镇一步步推进的历程,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东营区法治建设的篇章,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