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聊城蝶变|高铁、高速、机场、大外环......聊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正加速成型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志鹏 聊城报道

  9月26日上午,中共聊城市委“山东这十年·聊城”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聊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新时代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会上,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就聊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锻造基础设施长板,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回答记者提问。

  张百顺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实现鲁西崛起的重要支撑,也是有效扩大内需、稳定经济运行的有力抓手,更是夯实发展基础、超前布局未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们秉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以人为本、绿色安全、智慧高效”的原则,紧抓国家、省政策机遇,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七网”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正加速成型。

  聚焦“集成组网” 构建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

  高铁方面,济郑高铁将于明年底建成通车,雄商高铁即将开工,初步定于9月29日在聊城举行山东段开工仪式,聊邯长高铁正加快推进,不远的未来,在聊城市境内将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黄金十字”大通道,聊城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即将实现。

  公路方面,围绕“增密度、拓宽度”,新建改建济南至东阿、济南至临清等4条高速,加快构建“两纵七横一环”的高速网络。着力打通国省道瓶颈路段,重点推进全长121公里的市大外环建设,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17条国省道路网格局。聊城机场也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期间将开工建设,聊城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会更加凸显。

  聚焦“互联互通”,构建“五横六纵”现代水网体系。聊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4条,是著名的“江北水城”。聊城围绕现代水网建设,正在谋划实施121个项目,总投资达940亿元。着眼优化水资源配置,重点推进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大雨洪水、再生水利用,实现“五水共享”。着眼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按照全线“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强对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等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和连通、拦蓄工程建设,力保河湖安澜、城市安全。着眼抓好水生态保护,加快推进水系互联互通,谋划建设全域生态廊道,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扮靓家门口的“滨水空间”。着眼建设智慧河湖,完善河流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系统,提升“智水”能力,全方位构建多功能一体的现代水系布局。

  聚焦“绿色安全” 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聊城是山东重要的能源基地,火电发电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在“双碳”时代背景下,聊城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将光伏作为发展重点,争取7个县列入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占全省的1/10,目前已累计并网153万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的一半以上。

  实施煤电清洁高效计划,加快30 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整合,积极推动热电联产,优先释放大容量机组余热供暖能力,促进煤电由高碳能源向绿色电力转变。

  实施天然气“一张网”计划,重点推进西干线聊城段、临莘线等管道和LNG储气调峰项目建设,构建“三干九支、脉络清晰”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全力保障好群众用气用能需求。

  聚焦“能级提升” 构建泛在互联新基建体系

  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底层支撑。当前,聊城以打造全省新基建先行区和示范区为目标,按下新基建布局的“快进键”。

  基础领域,加快千兆光网接入和5G基站建设,聚力打造双千兆城市,筑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根基;产业领域,依托轴承、钢板、纺织等优势产业,建成开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新经济示范企业、项目;应用领域,发挥5G“一业带百业”作用,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化融合应用,赋能“千场万景”,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启动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责编:张令可
审签:李兆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