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渔民耕海踏浪 踩高跷推虾皮
··
海报新闻记者 韩雨 通讯员 安佰明 日照报道
10月11日,原本计划早早起床到大泉沟渔港采风。定的5点18分的闹钟准时响起,随手关掉。
过了不到一分钟,影友阿卜来电,“起来了?今早天气不错啊,到森林公园看看吧。”赶紧翻身下床,简单洗漱一番,下楼。
5点31分,拍下了当天的第一张照片。明亮的路灯下,马路上空无一人。寒露过后,天气转凉。旅游旺季随着国庆节黄金周的结束而戛然而止,早起看日出的游客也就消失了。
2分钟后,阿卜开着车来了。两人沿着沿海路,一路向北。
5点56分,当天的第二张照片产生了。一名渔民在森林公园护岸西侧的一片空地上,正在整理渔具。麻利地穿上皮衣皮裤,用两根细长的竹竿挑起渔网、鱼篓,大踏步地走向沙滩。
在日照沿海地区,位于入海口的地方,盛产一种小虾—毛虾,俗称“虾皮子”。靠近两城街道的森林公园,因安家河和两城河交汇入海,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而盛产毛虾。另一个盛产毛虾的地方,则是东港区涛雒镇小海河入海口附近的浅海。
在上述两个地方,尤以森林公园附近的浅海最为丰盛。
由此也吸引了周边的肖家村、东河南、泉子沟、殷家庙等村庄的渔民,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到森林公园的浅海里捞虾皮子。
为了到更深的水里捕捞小虾,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技艺—踩着高跷捞小虾。常年生活在海边,渔民熟悉海水的潮汐规律,踩着高跷,在浅海里推着自制的三角形渔网捕捞小虾。捞上岸的小虾,经炸(二声)熟后,制作成虾皮子。据说,晾晒好的虾皮子,一斤能卖到二三百元,成为当地渔民补贴家用的一项重要来源。
踩着高跷捞小虾,也成了森林公园一道独特的景观。每年的夏秋时节,总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到森林公园采风创作,用镜头记录当地渔家文化的鲜活瞬间。
2020年,“踩高跷推虾皮”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扯得有点远了。6点9分,两名老渔民身穿皮裤,正在岸边聊天。
“捞得不少吧?”“没有,不到一斤。”说罢将小瓢挪开,展示着今早的收获,几个指甲盖大小的白色小鱼儿和一小撮小虾露出来。
“老人家,今年什么岁数?”“85啦!”老人伸出右手,叉开五根手指,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啊呀!太厉害了,85岁都还能下海捞虾皮子!”
“我从20多岁就下海捞虾皮子,在生产队那会,最多的时候,能捞三箩!”“那不得200多斤?”“200多斤?是500多斤!那个时候人烟少,海水也没有污染……”谈起自己的辉煌历史,老人很是自豪。
“要是放到现在,那就赚大了!”“可惜那个时候不值钱,一斤才卖一毛多钱。”
“现在还能上跷吗?”阿卜问道。
“上不去了,在水里是很费力气的。现在只能在浅水里推网,弄点咸菜,家里有这套家伙什儿不是?”
正在交谈间,62岁的渔民—东河南村的老胡扛着网具走上岸来。鱼篓四周,几个红色的浮漂很是鲜艳。“捞得怎样?”“不治,没有。”老胡弯下腰,从系在鱼篓一侧的白色塑料罐子里,拿出香烟点上,补充一下体力。
老胡说,自己有2个孩子,都已成家。“当父母的,也不能伸手跟孩子要(钱)啊。现在打工也很难,只能到海边转转,看看能不能捞点虾皮子。”
老胡感叹,今年的虾皮子比往年要少,也就换个两三千块钱,“权当换个烟钱吧。”
一张网、一个篓、一副高跷、一套皮衣皮裤、外加一台三轮车,这就是当地老渔民捞小虾的全部家当。
老胡笑着说,在捞小虾的渔民中,自己还算是年轻的。“70多岁的,有的是。”
“那个85岁的老人,说是泉子沟的,叫什么名字?”“孙记连。”老胡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