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追风“回答我”,文旅宣传需要如此“咆哮”吗?

··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近日,“回答我”系列短视频爆火,文旅界纷纷用AI复活家乡的历史名人,对着屏幕“贴脸开大”,以“咆哮体”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在情绪化表达和反差感极强的台词设计中,完成“花式”宣传。

  当AI技术与历史碰撞,在技术赋能下,历史人物活起来、动起来,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与网友进行更加轻松幽默的互动,这自然是好事。

  近年来,文旅界越来越会在流量的浪尖上“起舞”,已经是被广大网友熟识的事实。从文旅局长上线“营业”,到哈尔滨“听劝式宠粉”;从“City不City”的魔性出圈,到“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全民接梗,各地文旅部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直作为大流量的追风者、弄潮儿,与网友进行着一波又一波的欢乐互动。

  这样的传播和互动当然有益。我们看到,不少早前不知名的地方也因此收获众多关注,很多地方的特产、文化、资源和故事,也像一个个专门给网友带来惊喜的“彩蛋”,在互联网传播中以“宝藏”的形象不断出圈。

  但也应看到,在流量热浪退却后,一些热闹之地被“搁浅”,重归冷寂。文旅宣传不应止于会蹭热度、会玩梗。

  一方面,用大量同质化内容互动引流,易导致网友审美疲劳,甚至引发用户反感;另一方面,流量裹挟下的文旅宣传,文化和故事的输出在一味迎合中易滑向过度娱乐化和浅表化,形式上乍看是新鲜有趣了,但有些产品的内容含量着实不高。

  具体到此次AI古人“回答我”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持续刷屏,我们看到,各地文旅都在像套用万能公式一样,将历史人物套进“暴躁+咆哮+玩梗”的模板中。在算法推荐机制下,AI古人隔着手机屏幕一次次咆哮式质问网友。

  李时珍骂失眠者,李白变身为“暴躁酒鬼”,越来越多的历史名人在AI的辅助下化身为“暴躁哥”“暴躁姐”……面对AI古人的咆哮式质问,网友调侃:“一睁眼就被古人追着‘骂’”,“一天骂三顿”,“只记得被骂过,记不清谁说了什么话”。

  看到部分网友如此戏谑式的调侃,我们不禁也想问:类似宣传的真实效果到底怎样?流量驱动能否转化为价值引擎?线上狂欢能否带来线下“留量”?在推广和宣传地方文化资源时,文旅部门是否有必要如此“咆哮”?特别是当历史被简化为咆哮体金句,在博眼球式的过度娱乐化爆改中,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否正在经历厚度上的稀释和消解?

  各地文旅部门精准捕捉流量密码,把流量思维、用户思维嵌进文旅宣传的创作和运维中,当然不错。但在流量追逐中也应有度、有节、有界,做好在流量狂欢和价值共振之间的平衡。

  在玩梗中,暴躁式、咆哮式输出固然没有了传统说教的严肃性,但文旅宣传不能为了博眼球而消解历史应有的严肃性,特别是当AI技术将一些历史人物扁平化为暴躁的“咆哮网红”,当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在爆改中失去“灵魂”,再加上AI生产的台词剧本多有雷同,有些甚至内容空洞、无新意,纯粹是为玩梗而玩梗,这些都很容易给网友带来观感上的无聊和疲劳。

  其中,在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回答我”热梗的调查问卷中,就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类宣传有些恶搞、低俗,表示不喜欢。

  以此,再回到我们的担忧和疑问,也就不再显得有些扫兴或者杞人忧天了。

  流量时代的文旅宣传,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文化超越喧嚣,在对话中温柔地走进人心,实现“春风化雨”。唯有如此,才是对流量的敬畏,才是对公众目光的尊重,也才能对本地文旅高质量发展真正起到宣传上的助力作用。

  不仅如此,文旅要“追风”,更要“练功”。风物长,还宜放眼量,热梗消费终归短暂。保持清醒冷静,保持战略定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用技术真正激活文化基因,用好故事真正唤起网友的情感认同,进而构建起长效价值生态,才是文旅宣传应该回答好的问题。

  

责编:朱延鲁
审签:张 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