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品调研记|②乘“柿”而上,点“果”成金,为什么是崔家集?
··
编者按:近年来,青岛市坚持龙头带动,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5年入围全国十强。为擦亮“青岛农品”金字招牌,大众网青岛开设“青岛农品调研记”栏目,围绕青岛农品,记者奔赴广袤农村,实地探访具有代表性的青岛农品基地,蹲点采访,用百姓故事讲述农业大主题,解析做优品牌农业的“青岛路径”。
大众网记者 毕筱涵 青岛报道
从崔家集镇驻地往东北走上10公里,便是前洼村。过去的前洼村人苦中作乐,编唱民谣曰:“前洼沟,十年九不收;下场饱犁雨,吃顿蛤蟆肉。”
现如今,“前洼村”这一叫法只在村口的碑石上能够见到了。2020年,前洼村与其他9个网格村合并,更名为“向阳村”,取“乘势而上,向阳而行”之意。
可乘的什么“势”?也许我们能从面前的温室大棚里找到答案。
早春的明媚阳光下,无数个银白色大棚向远处绵延,一眼望不见尽头。从棚外看,它们平平无奇、不露锋芒。只有当走进棚内,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机世界才悦然敞开——
百来根纤细翠绿的西红柿藤勾在绳上,不断攀高。在这向阳生长的一年里,它们反复开花、结果。一穗穗不同品种的小西红柿,或红或白,如同宝石一般点缀着棚中绿意。
“向阳村是碱性水土,作物难成活,成活的产量也不乐观。村民就想办法调研、实验,最终发现一种名叫‘釜山88号’的樱桃西红柿特别适合本地环境,而且口感极佳。” 平度市崔家集镇人民政府文宣办负责人杨兰向记者介绍。
从此,“乘‘柿’而上”成了崔家集镇的致富秘诀。
2016年,崔家集镇更是集中5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起占地260余亩的36个樱桃西红柿大棚。2017年,首批上市的樱桃西红柿实现销售收入700余万元,棚均纯收入14万元以上。2018年,崔家集镇成功“摘帽”,从“扶贫合作社”向“农创示范体”华丽转型。
在崔家集西红柿向阳共富产业园内,记者品尝了“釜山88号”“青甜”等多个品种的樱桃西红柿。酸甜多汁,口感丰富,无愧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越来越多的本地青年因为这颗小小的“金果子”选择返乡创业,不少外地人也被吸引而来。
“2019年,我的家乡呼吁年轻人返乡发展西红柿产业。我就报了名,开始做起电商业务。”青岛前洼果蔬专业合作社电商负责人鞠朋浩表示。五年时间里,他走遍全国各地寻找分销商,好让家乡的西红柿走得更远。
来自城阳的崔大姐则是去年9月走上的西红柿种植之路。“我在这里盘下了6亩地,建了3个大棚,一个棚的产量基本在3万斤左右。”崔大姐表示。为了有朝一日的富足,她与丈夫每日都在努力奋斗。
当下,崔家集镇共有西红柿设施栽培大棚4500余个,种植面积2万余亩。如此庞大的种植规模,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一条上下游产业链,掀起更多致富浪潮。
时年63岁的郭大娘近来的工作,就是来到青岛柿柿红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大棚里,搬着马扎坐在田埂间,将西红柿的茎蔓用土压实,以帮助西红柿生根壮苗。“忙的时候,我一天干9个小时,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这已经是我干的第3年了。”
公司负责人赵永大表示:“从栽苗压苗,到授粉摘果,我们主要采用的还是人工作业,因为机器作业容易损害果实品质。好在当地人对西红柿种植都很在行,哪怕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来这里工作。”
“2017年,西红柿的销量上涨以后,配套需求也慢慢跟上了。农资、代收、分拣、物流……很多产业都在向阳村发展起来。”宗毅果蔬农资经销的老板王丰国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店就成立在那一时期。
“这家店最开始只有二三十平,然后一步步拓宽到一百多平。2022年,我们村里统一盖起二层小洋楼。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每一年都有新变化。”王丰国的喜悦溢于言表。
“现在,崔家集镇实现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带动村民年增收超6亿元。仅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就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8亿余元,片区村民人均年收入5.5万元。” 杨兰给出的数据充分证实了樱桃西红柿为崔家集镇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