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财经丨餐饮消费热辣滚烫 今年前10月我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9%
··
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网红餐厅需排队一两个小时,个别餐厅就餐甚至需提前1至2周预订。近日,记者在三里屯、西单大悦城、合生汇等北京多个商圈走访发现,餐饮消费普遍呈现火爆态势,“排位吃饭”已是常态。
国家统计局刚发布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前10个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9%,比全国社零消费增速(3.2%)高出近一倍。
今年以来,政府多次出台提振消费的政策,其中有不少直接利好餐饮业。多位专家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随着各项政策举措落地以及新技术应用、新场景打造,餐饮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持续在促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企双向发力,释放餐饮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餐饮收入39415亿元,比2019年同期高出21.03%,显示餐饮业早已超过疫情前水平。根据某点评平台数据,今年国庆前5天,餐饮堂食消费日均值相比2023年国庆假期增长33.4%。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生活服务业,对扩大消费、稳定就业、保障民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看来,在消费数据整体不算兴旺的情况下,餐饮消费无论是当前的体量,还是增速都难能可贵。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在消费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餐饮消费的压舱石作用会体现得比较明显。“因为餐饮消费的刚性比较高,而且对居民的支付能力要求不是很高,这一方面基本的生活消费还是表现得比较稳定。”
“另外,也离不开多地开展的提振餐饮消费活动。”白明告诉记者,餐饮消费的火热背后,政策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相关部委先后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等政策,提出发展乡村休闲餐饮、培育餐饮消费平台、培育知名餐饮品牌、发展特色小吃产业等举措,支持餐饮消费活力释放。
在地方上来看,上海面向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领域,发放5亿元服务消费券;《2024年“食在杭州”餐饮专项消费券实施方案》,发放总额度达4.3亿元;成都温江开展餐饮外摆经营试点,探索以新餐饮空间拉动消费……
有受访专家认为,政策主要发挥了引导、鼓励的作用,餐饮消费好不好首先还要看商家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
如今,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消费已经不仅仅是果腹,而是一种多元的身心体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那些生意火爆的餐厅普遍各具特色,能让人找到闪光点。例如,在合生汇的一家餐厅,主打绿色自然场景,在餐厅就餐犹如深处花园树林;在西单附近的一家烤鸭店,其位于胡同小巷,但店内装修古朴,且烤鸭别具特色和口感。
“如果是请外地来京的朋友吃饭,我经常来这家烤鸭店,味道做得确实好。店面在巷子里也有老北京的感觉。”在这家烤鸭店用餐的吕先生介绍,逛逛北京胡同,尝尝北京烤鸭,这种体验感用北京话来说叫“倍儿爽”。
技术变革赋能,餐饮新模式崛起
“在线外卖是餐饮业数字化发展的典型业态,成为推动餐饮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餐饮业是人类最悠久的行业,但如今新技术应用正发生历史性变革。
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设备普及,平台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养成了“浏览找店、购买下单、外卖到家”的餐饮生活习惯,这对餐饮业发展是革命性的。
白明认为,当前外卖员骑着电动车就把餐食送到千家万户,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规模为15254亿元,预计未来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规模将进一步增大,2027年达到1956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化变革孕育出餐饮业新模式的基础上,智能化正在引领餐饮业更具革命性的变革。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餐饮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4)》认为,伴随智能技术的崛起,餐饮业数字化发展正在迈入智能化阶段,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例如,自动配送车、无人机配送、在线外卖配送智能调度系统、智能餐厨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正快速应用到餐饮行业。基于数据分析的平台型企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餐饮业数字化快速发展。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支持餐饮消费智能升级。推进餐饮外卖点单和配送智能化升级,鼓励根据历史订单、饮食限制和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无人配送。
业内专家认为,在政策鼓励支持下,通过智能化软硬件设施在餐饮业全产业链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数据要素自由流动,餐饮行业智能化提速,餐饮业对消费、就业等的拉动作用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