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与孩子一起共读五首关于“万物复苏”的诗词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蛰”指“藏伏”,“惊蛰”意为春雷惊醒了藏在土中过冬的昆虫们。

  自此节气,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沉寂的生灵逐渐醒来,是春天真正开始“万物复苏”的时刻。春雷一响,万物生长,惊蛰时节也是春耕的时节,农民伯伯纷纷开始耕田播种,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

  今日惊蛰,让我们沉浸在这5首诗词之中,一起迎接春天即将迸发的能量。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解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放江州之时。江州是瘴气多发之地,风霜来得有些早;天气渐渐温热,气候争相催发。穷尽冬天也不见下雪;而正月才至,已听闻雷声。这一声早到的春雷,不仅惊醒了过冬的动物,唤醒了枯树草木,让嫩芽萌动欲开,也让诗人仍如死灰般的心燃起一丝希望。

  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景象、枯寂中潜蓄生机的力量,无疑是解开诗人心结的一剂良药。

  《秦楼月·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范成大所写的五首《秦楼月》之一。天空的浮云堆积在一起,隐隐约约可以听到雷声传来,原来是惊蛰时节来临了。斑鸠在树上大声地啼唱,似乎是在唤醒蛰伏的虫子;碧绿的杨柳在风中快速地摇曳,急不可耐地冒出绿芽。玉炉里升起的袅袅香烟,香透了衣裳。透出墙外的一丛杏花被春雨湿润,颜色显得更加红浓。画楼上,杏花边,漂亮的女孩临风而立。她和花草树木,一起沐浴在这惊蛰时节的春光里。

  这首诗既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色特点,也留下了让人遐想的无限情思。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蕴含无限希望的美丽图画。从冬至开始,阳气不断上升,刚到惊蛰,就显现出韶光弥漫大地的春景。桃花就像蜀锦一般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冬日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鸠鸽一类的鸟儿。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物,树木已经开始萌芽,而嫩芽也似乎在相互照应着,按一定规则伸展开去。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在这一切正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时候,诗人也意识到——春光一刻值千金,时间在催促着人们努力奋进。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解析:

  诗人通过蛙声的小切口来写惊蛰时节:惊蛰节气已过去数天了,这时初次听闻池塘里的蛙声。他因春天里的第一声蛙声感到欣喜——这正式预示着春天的苏醒与勃勃生机。诗人顿时放下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名利争夺,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暂让心灵处于一尘不染的意境中去。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解析: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从此开始。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贪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留在家里的女人和孩子收拾家门口的菜园子准备种菜。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喝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但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反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我想起不从事耕种的自己,却获得来自乡里的奉禄,心中深感惭愧。

  这首诗除了主要描写惊蛰时节春耕的忙碌场景之外,也是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惊蛰时节的景色,更在写景之余寓情于景,赋予惊蛰以不同的色彩。愿孩子们能在诗歌的陪伴下尽情感受此次惊蛰,体会春天新生命的蠢蠢欲动,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心情。

  资料来源:唐诗宋词天地、古诗文网、柳月青与诗词等

责编:姜申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