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随队手记㉒丨阴霾终将散去,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发着光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田连锋 海南儋州报道

  “每天,伴着实验室的机器轰鸣,伴着排列如墙的标本箱,我们穿着严密厚实的三级防护,在实验室里挥汗如雨,加样、提取、扩增,周而复始;烈日下,志愿者们步履不停地奔忙在5个舱之间,扫码登记、运送标本、传递物料。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忘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激情。有时候禁不住扪心自问:苦吗?苦;累吗?累;值吗?值!能停下来吗,不能!”

  写下这段话的,是山东省援琼医疗队核酸检测分队队员文超。自8月7日来到海南,这几乎就是文超和队员们的常态,也是山东省援琼医疗队在海南20多天的一个缩影。

  文超所在的核酸检测队一共有210多名队员,来自省内7个市、150多家医疗机构。文超负责的是方舱实验室1号舱,一共有24名队员,来自20家不同的医疗机构。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队员们就迅速融合到一起,生活上从陌生到熟悉,工作上从生疏到流畅,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只因队员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跑出我们的加速度,跑赢新冠病毒。

队员们在方舱实验室里工作

队员们在方舱里的特殊合影

  文超说,随着工作有序推进,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甚至出现了“攀比”“内卷”。然而这样的“攀比”和“内卷”,却是满满的感动。标本量在增大,队员们都主动加班加量,目的就是为了给下一个班次争取主动。每个组都是这么想,每个人都是这么做。于是,每个组都在不断挑战自己、刷新纪录,从最初的25板(每板92管),30板、37板,46板,直至创纪录的52板!看到疫情一天天在好转,大家都从中感受到了付出的价值。

陈伟把给儿子的话写在了自己的防护服上

  来自济南市平阴县中医医院的陈伟是济南检测队四组的组长,和另外一个组负责2号舱的工作。8月22日,陈伟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她:“录取通知书已经到了,28日正式开学。”听到这个消息,陈伟在替儿子高兴的同时又感觉愧疚:大一新生开学,许多家长都会选择给孩子送行,而她因任务在身只能爽约。电话那头的儿子宽慰她:“我已经长大能照顾自己了。我跟同学们说,你在海南支援抗疫,他们都佩服我呢。”儿子的话让陈伟眼泪差点就流了下来,同时也感觉轻松了许多。

  今年49岁的丰茂国是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卫生院院长,来到海南后,他主动承担起临沂采样队200名队员的管理与调配工作。在安排工作时,所有细节、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他都了然于胸,并体现在排班上:哪个采集点位偏远——安排男生过去;哪个点位工作量大、撤回时间晚——增加一个;谁身体不舒服——留在基地休息……队员们说,丰院长是沉默的,但是他的心思细密如针,所有队员都在他的心里,虽然他不说,但是大家都知道。

49岁的丰茂国(左一)主动承担起临沂采样队200名队员的管理与调配工作

  核酸采集任务很多时候来得比较晚,有时在凌晨一点,有时在两点,丰茂国在接到任务后,要迅速对临沂的200名队员进行人员调配,每天人员安排涉及到儋州市的5个乡镇、600余个点位。每天晚上忙到深夜,没有人知道他几点休息的,但第二天工作群里经常看到他凌晨发的通知和信息。

  来自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的采样队队员杨丹丹,本以为自己身体不错,没想到援琼的第3天就中暑了。不过恢复过来的她马上又是一条“壮汉”,中午日头最毒的时候,她主动顶替一位队友继续进行入户采样工作。杨丹丹数着一级一级的楼梯,一层一层地往上爬,汗水从她的脸颊滴下,防护服里的雾气越来越大……

方舱医疗队里的“帮帮团”

  而在方舱医疗队的驻地里,一群队员自发成立了一个“帮帮团”。他们利用空闲时间,承担起医疗队驻地500多名队员所需物资的搬运、发放和环境消杀工作。由于运送物资的车辆只能在大门口停放,队员们就用双手和小推车一趟又一趟地装卸、分发,然后将物资整齐、迅速地送到每个队员所在的楼层。

  ……

  山东省援琼医疗队队员、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烁说,在这里他们都喊我们“大白”,一声声“大白”,是肯定,是信任,是期望。但“大白”不单单指的是我们医务人员,还有和我们穿着同样衣服,和我们工作一样时长,同样奋战在一线的可爱的志愿者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年龄,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阴霾终将散去,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发着光。

责编:于琳琳
审签:王 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