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潍坊之文化篇④丨李清照与她的“世外桃源”

··

  编者按: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我们生在潍坊、长在潍坊、扎根在潍坊,这里的山水有灵性,城市有底蕴,街巷有故事,生活有烟火,一草一木让我们心欢,一砖一瓦让我们心安。即日起,大众网潍坊推出《爱上潍坊》系列报道,观美景、品生活、探街角,共同寻找爱上潍坊的N个理由。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潍坊报道

(图源网络)

  “泰沂沧溟,潍水白浪,人文辉光八千载,信美东方第一州”。潍坊,向来都是历史爱好者的偏爱之地,层出不穷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给潍坊积淀了厚重绵延的文脉印记。

  青州,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曾在这里生活了20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公元1099年,16岁的李清照用一首《如梦令》轰动了整个北宋京都,一时之间,无人不称颂。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公元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失利倒台,赵家儿女受到牵连,成了庶民百姓,李清照与赵明诚离开汴京,来到青州,从此,开启了李清照与青州的故事。

(图源网络)

  青州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虽然脱离了达官显贵的身份,过着平常百姓的生活,李清照仍在青州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幸福时光。在二人的住所内,李清照借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句,将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将居室命名为易安室,并自号“易安居士”。夫妻两人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每得一本奇书,两人共同勘校,整理题签,时常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这样记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夫妻相伴,研究金石,煮茶和诗,撰写典籍,一句“甘心老是乡矣”,写不尽对青州乡居生活的满意。然而,这种幸福安定的生活终有期限。

(图源网络)

  公元1120年,赵明诚被朝廷起用,赴莱州为官,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青州生活。“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两地分离,孤寂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一剪梅》。据分析,李清照诗词创作颇丰,曾有《李易安集》12卷和《漱玉词集》1卷但时值战乱,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词作仅60首,且创作年代多不可考,从词作的内容和风格分析,在青州创作了有20多首。

  公元1127年,“西兵之变”战乱之际,李清照离开青州。临走前,她将青州住处辛苦收集来的“书册什物”锁在屋内,结果全部在战乱中焚为灰烬,归来堂、易安室也被烧为平地。此后,李清照再未回到青州。

(图源网络)

  然而,美好总是刻骨铭心。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毕生心血被毁大半,李清照自己身体也每况愈下,苦难之中,她仍怀念在青州的美好生活。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她写下:“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州一抔土”,这里的“东州”就是青州,写出了她对青州如“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图源网络)

  李清照在青州二十年,专心金石研究和诗词创作,给青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人格魅力,“清照”文化都值得被深入挖掘和弘扬。

  如今,在青州市南阳河畔的范公亭公园,伫立着重新修缮好的李清照纪念祠,由李清照纪念馆、四松亭、顺河楼组成,纪念馆内有易安居、归来堂、溪亭等景点。纪念祠将成为研究、展示和传承“清照”文化的重要基地,也会在青州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潘婷
审签:张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