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者李燕:大道乾乾,与时偕行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辛明芮 济南报道
时间刻度的最大意义,是丈量生命。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深知“时”的左边是“一日”、右边是“一寸”。对于齐鲁制药遍布全球的亿万患者,一粒药片虽小,却可能是生命的全部,企业只有以“寸”的刻度对待每日时光,方是对生命的敬重和谦恭。
从这个维度出发,李燕最为看重的并非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节节攀升的位置,而是团队每人每时每刻在实践着“企业的百万分之一即是患者的百分之百”理念、是3万多名员工持续奋斗增强民族医药企业实力、为国为民的担当作为。
让我们回到时间的原点,探析齐鲁制药集团的发展之路,可以清晰看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李燕始终保有振兴民族医药的初心,秉承心无旁骛攻主业的匠心,传递大爱于行的爱心,在企业经营中准确把握“表与里”“破与立”“刚与柔”“家与国”这12个字的辩证统一关系,重信尚义不断用科技表达暖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或许就是李燕在齐鲁制药的坚定求索之路。
为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
表与里:扎扎实实拼创新打造“小硅谷”
(齐鲁制药对创新的重视表里如一。从上世纪80年代董事长李伯涛提出“36字”方针,创新就融入齐鲁制药人的血液。多年基层岗位的历练,则让李燕养成了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这丰富了齐鲁制药的性格维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扎实实拼创新,渐渐成为企业的特质)
把时针拨回到2022年8月22日,李燕作为东道主接待了来自浙江省政协的调研组。半年后的2023年1月10日,浙江省政协主办的《联谊报》公布了这项活动的细节:此行是浙江省政协围绕“培育生物经济新办动能”开展的重点调研课题,起草并完成了调研报告。
坐拥杭州、毗邻苏州两大生物医药高地的浙江,为何千里迢迢赶赴齐鲁制药做课题调研?齐鲁制药有什么特质吸引了课题组的注意?或许我们可以从1993年谈开去。
刚刚走出山东大学校门的李燕,怀揣着化学专业文凭走进了齐鲁制药的大门。在这里,她的第1个岗位是洗瓶塞——当时厂里最辛苦的工种之一。在高度紧张的生产一线,洗瓶、分装、压盖……药品制造流水线上的每个环节,李燕几乎轮岗一遍。
李燕收获的不仅有工友间诚挚的友谊,更让她养成了扎扎实实做事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刚入厂的新员工,我当时每天所做的,是从细节入手认真面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千方百计去解决每一个问题。”安住于每一个当下,年轻的她慢慢发现,每一个按部就班背后,就是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而有了价值才会拥有一切。“直到今天,我都认为当年的基层历练,对一生的成长影响很深、收获很大。”李燕说。
两年后的1995年,在基础岗位上游刃有余的李燕,进入当时耗资2500万美元、山东医药领域最大的项目——中意合资公司齐鲁安替制药有限公司,2000年被任命为中方总经理,“敢为、敢闯、敢干”成为她在齐鲁安替拓印下的印迹。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侯传山曾对媒体回忆说:“正是在齐鲁安替,我们全力研发头孢抗生素药品的工艺研究和开发,获得国内首张头孢无菌原料药GMP证书。”
上世纪80年代,齐鲁制药董事长李伯涛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龙头,以人才为根本,以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的36字方针,并镌刻在老厂办公楼的墙上,字如号角,催人向前。而李燕当时所在的齐鲁安替,正是齐鲁制药集团首家设立研发部门的分公司。可以说,对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原动力的思考,父女二人一以贯之。
在相继接任齐鲁制药总经理、总裁后,李燕将她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贯穿到企业创新过程的始终,一线科研人员记得她一次次跑进办公室商讨各种细节的场景。治疗多种肿瘤的药物安可达,以其良好安全性和确切稳定的疗效,上市三年多已成为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同类药物之一,前后持续近10年,投入巨大,李燕和她的团队最终攻克难关产品上市,用她的话说:“制药行业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始终如一。”
具象的数字,“浇筑”起齐鲁制药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研发体系。由此带来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不断拓展迭代、令业界称慕的产品线。这家把创新基因烙印在骨子里的企业,已连续数年每年将超过10%的营业收入投向研发, 2022年达到38.9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相当比例投向了重大疾病及临床急需新药领域;十年来,他们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以及上海建成五大创新中心,构建起涵盖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早期发现、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研发体系;十年来,他们建成了先进的各类科研平台和药物开发技术平台,开发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能,可为临床一线及时、足量提供急需的生物技术产品。
如今,齐鲁药物研发体系已经拥有3000余人的高素质创新研发人才队伍,其中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超过百人,成为济南的药物研发“小硅谷”。
在《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中,现代医药是山东加快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齐鲁制药则是医药产业链条上的“链主”企业。李燕的目光所及,已不仅是求产品出新,更是为了塑造核心竞争力以屹立于世界强药企之林。
齐鲁制药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研发体系
破与立:“四字”变化背后的企业新方略
(从“仿创结合、以仿为主”到“创仿结合,以创为主”再到“创仿并重”。变化的只有四个字,却是李燕针对健康中国战略新要求,结合行业、企业发展新趋势做出的新判断)
2018年4月,李燕在向记者谈到紧扣临床紧缺领域所确定的研发战略时,归纳的八个字是:“以仿为主、仿创结合”。近几年,有细心人士注意到,李燕口中的战略术语又经历了“创仿结合,以创为主”到“创仿并重”演变,作研发战略注解。
表面上的细微差别,变化的不仅是这几个字,背后是李燕针对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新要求,围绕最新环境变化,结合行业、企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新判断。
李燕说:“制药行业是一个资本、人才、智力、科技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长周期行业,任何时候都急不得。”中国医药产业与世界医药产业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aceutical Executive》)杂志评选出的2022年全球制药公司50强为例,美国企业16家、日本企业7家、德国5家,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只有4家。
原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创新药的数量占比不到5%,收入占比不到1%。未来,中国创新药的空间很大,但占比注定不会很高,满足基础病治疗还得是仿制药。”
李燕清楚地认识到,仿制药研发路径清楚,人口呈老龄化趋势的中国需要仿制药来降低医疗支出、提高药品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创新药研发的生态环境正日臻成熟,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药企与辉瑞、罗氏、默沙东等世界强企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创新药。2022年1月,国家九部委联合出台《“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医药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原创新药和领跑产品增多,成为世界医药创新重要源头。”
“对于创新药和仿制药,我们战略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但在经济和精力投入上创新药要更多一些,这是由行业发展趋势决定的。”李燕说,创新是要有温度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立足临床需求,只有那些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新行为才是创新。齐鲁制药的落脚点,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原则,一方面大力实施创新药研发战略,瞄准国际医药前沿大力布局90多个“全球新”“全球好”项目;另一方面,根据临床急需继续深入推动仿制药研发,瞄准具有高临床价值和高科技壁垒的优质药品持续科研攻关,为临床提供更优用药选择。
正如《资治通鉴》有言:贤者预变而变,智者知变而变。在齐鲁制药科研人员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把“冷板凳坐热”,对药物创新持续攻关下,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组极为“震撼”的数字!
在仿制药方面,齐鲁制药已有121个产品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48个为国内首家,遥遥领先国内其他药企。同时,根据中国药品临床试验公示库的数据,齐鲁制药创新管线聚焦肿瘤、感染、肝病、自身免疫等治疗领域,已有17个创新药处于临床实验不同阶段。2022年度“品质鲁药”评选中,齐鲁制药也斩获6项殊荣。
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如今,十年磨一剑的1类新药依鲁阿克即将上市,他们的目标是在接下来的5-10年内,重磅新药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持续实现突破。“对于齐鲁制药来说,追不追得上国际一流药企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行则将至,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长期主义,把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踏实。”李燕这样说道。
齐鲁制药持续奋斗增强民族医药企业实力
刚与柔:9.2亿美元出海成绩单背后
(新春贺词中,李燕用较长篇幅讲述了产品“出海”的成绩单,这正是当年矢志不移走“国际化”战略的结果。日常管理中,她以女性独有的细密感觉不断夯实运作框架、经营基础,准确地把握各方面的平衡)
2023年1月21日,李燕按惯例发表了新春贺词。外界注意到,她用36秒钟讲述了产品“出海”的最新成绩单:齐鲁制药是中国唯一同时向欧、美、英、日、澳大利亚法规市场出口制剂的药企,2022年出口2.88亿片(支/粒),21个产品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对美出口增长超过30%,对日出口增长达到70%,对欧增速则达到惊人的133%,有近20个原料药全球市占率第一。
谁曾想到,17年前的2006年1月18日一张印有EDQM标志的认证证书,会带来今天9.2亿美元的海外出口额。以一份2020年山东省公布的数字来看,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616家,完成的出口交货值也只是268.5亿元人民币。
“国际化”是李燕双轮驱动战略中的核心战略,她很早就认识到国际化与创新是一体两面。2016年3月,齐鲁制药440万支昂丹司琼出口美国,自此拉开公司制剂出口高端法规市场国家的序幕。此后,随着一个个公司乃至国内“首个”出口法规市场国家的突破,齐鲁制药的国际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对欧盟、美国、日本制剂出口品种数量已超过30个,领行业之先。
李燕回忆,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成功出口欧美,对国内医药界意义重大。但是,这些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极其严苛,对国内早期探索“走出去”的药企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但是我们很坚决,产品相继通过欧洲药品管理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和信心。”李燕说,“有人或许会问,国内市场发展很好,为什么还要向海外市场进发,有必要吗?但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一定要有开放的眼光和视野。”
平素从不说狠话、平实、务达的李燕,这些话语也能让人感受到她的底气!
作为从北国到南疆11个生产基地、30000多名员工的当家人,李燕深知自己的性格往往亦会沉淀成企业的特质。她一方面以女性独有的细密感觉不断夯实运作框架、经营基础,准确地把握各方面的平衡,一方面不断提醒中层戒骄戒躁“中层病”,必须解决“井蛙眼、眶子浅”的问题,多用创新的思维、开拓性的精神去改进工作。
“刚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只靠制度也是靠不住的。与别的企业不同,我们是药企,一粒药很小,但关键时刻可能是生命的全部。我感觉每一位齐鲁制药人,在工作中都有一种成就感、获得感,这就形成了工作上的内驱力,才会有主动性的工作、创造性的价值。”李燕认为,齐鲁制药更注重企业与个体是共存共生、互相成就的关系,在情感上形成共识,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这种柔性管理的效果正逐步显现。
比如在齐鲁制药的官方微信上,你就常会发现很多特别生动、活泼的画面,用细小的切口关注一线的员工。在2023年1月18日的推文中,他们将20多位普通员工的新年心愿以“邮票”方式发出,更有员工“大大方方”地将自己的婚纱照奉献出来。
刚与柔的相济,让这家企业就像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齐鲁制药不断打破国际医药巨头垄断,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
家与国:产业报国志,此心终不歇
(自1990年亿元营收到2014年“百亿俱乐部”,齐鲁制药走了24年。再踏上300亿关口,它只用去7年。更重要的是,在国家集采环节,齐鲁制药已经有50个产品中标走在整个行业最前面。李燕想的是,如何能更早地跻身世界医药强者之林,为振兴民族药企而努力)
2022年6月24日,由时任青海省委书记信长星率领的青海党政代表团一行到齐鲁制药调研,李燕介绍了国产抗癌一线药物伊瑞可(吉非替尼片)、1类新药伊鲁阿克等研发成果,“我们研发上市的这一系列重磅药品,不断打破国际医药巨头垄断,为国内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中国医药产业“国家队”核心成员,齐鲁制药在打破国际药企垄断、提高用药可及性、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稳定地发挥着可靠作用。以吉非替尼片伊瑞可为例,原研药企阿斯利康的同款产品2005年在国内上市时价格为5000元/盒,而齐鲁制药吉非替尼2016年底上市后,直接推动同类进口药品降至每盒500余元。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伊瑞可上市两年半时间内,国产吉非替尼唯此一家,除为患者直接大幅降低经济负担外,也为国家医保基金节省数十亿元。自2019年开始,这款产品成功出口英国,德国,西班牙。
经过十年研发上市的安可达,大幅降低了进口药品的市场售价,惠及群体非常大。这款药品成为近两年来国内肿瘤治疗领域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单品之一,这源自于其确切的疗效、稳定的质量和可靠的安全性。
随着国家集采的脚步越来越快,其常态化影响不仅限于药品大降价上,更对药企的创新和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目前,齐鲁制药已经累计中标50个品种,行业遥遥领先。中标后,齐鲁制药大幅降价,全力保障供应,切实惠及百姓,大幅节约国家医保基金,推动惠民改革顺利推进,起到了示范作用。
“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用优质的齐鲁好药不断满足国家需要、满足人民用药需求,持续为临床提供更多、更优的用药选择。”李燕这样说。
2022年7月27日,李燕在齐鲁制药会见来访的中科院院士陆林时,一语中的:“家国情怀,是齐鲁制药的内核。”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燕连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为了写好建议,李燕多方走访调研形成具体性建议。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李燕就针对如何推动我国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提出了联合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有重点地进行“扶优扶强”、引导资本汇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等多项操作性强、针对性足的具体措施,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刚刚过去的2022年,《医药经济报》曾评选中国医药经济年度人物,李燕的获奖词是:她领衔深入实施“创新”与“国际化”量大战略驱动实业报国,不仅有“择高处立”的战略眼光,更有“寻平处坐”的耐心、踏实和精益求精。这位巾帼企业家刚柔相济,对品质要求苛刻,始终永科技传递暖爱。
大道乾乾,与时偕行!这几句颁奖词,或是对李燕最好的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