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丨秧歌闹新春 文化来敲门——第四十二届商河鼓子秧歌会演举办

··

  海报新闻记者 杨振勇 通讯员 王昊 济南报道

  金龙狂舞辞旧岁,灵蛇献瑞闹元宵。2月11日,第四十二届商河鼓子秧歌会演在全民健身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县的15支优秀秧歌队伍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秧歌非遗表演。

  其中开场的300名非遗娃成为最大亮点,春晖实验学校“鼓子秧歌队”、商河第三实验小学“花棍舞队”、贾庄镇中心“花鞭鼓舞队”各100名少年,用活力四射、灵动活泼展现了新时代少年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崭新风采。

  来自12个镇街的秧歌队伍开始了热烈奔放的秧歌表演,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在偌大的广场上闪转腾挪、闹中有序,艳丽的服装展示了初春的多姿多彩,挥舞的棒伞气势磅礴,跳出了商河人民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鼓子秧歌作为商河县的靓丽文化名片,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被誉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是“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受到群众的广泛追捧与喜爱。从79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克圣到7岁的秧歌萌娃小“糖糖”,再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疯秧歌”,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热爱跨越年龄,不分民族,已经成为连接商河人民的情感纽带。

  本届鼓子秧歌会演现场观众约5万人次,同时开辟了线上观看通道,通过多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50万,擦亮“千年麦丘邑·鼓乡温泉城”品牌。

  近年来,商河县聚焦文化强县建设,深入挖掘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非遗代表性资源,坚持文化“两创”,多途径推进非遗代表性产业的保护传承,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通过系统化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建档工程,并建立分级培育机制,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5项、市级26项,构建起金字塔式非遗保护体系。在非遗传承方面,创新实施“活态传承”。一是开展“六进”宣传,广泛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主题活动;二是构建传承矩阵,建成泉城非遗坊6家,组建非遗传承队伍192支;三是推出非遗课堂系列培训,累计培养4000余人次,为非遗传承储备了优秀人才。同时,县文化和旅游局通过“非遗+”融合发展战略激活产业动能,2024年以来,打造非遗研学线路9条,吸引学生1万余名,特色文旅产品年收入达10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5000余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责编:姜 晖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