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滨州精品丨一雕一琢精诚之至 滨州枣木雕刻尽显匠人传承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卫 许婉莹 吕明晓 滨州报道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赋枣》中说枣树“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枣树的果实鲜美可口,它的枝干是上好的木材。枣木生长期长,木质坚硬,颜色美观,耐腐耐磨耐虫蛀,是优良的家具和工艺品制作原料。勤劳智慧的滨州人就地取材,经过遴、制、修多道工序,将随处可见的枣木制作成造型简洁、稳重大气、富有强烈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枣木雕刻制品。作为枣木雕刻的代表,2021年,“沾化枣木雕刻”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沾化冬枣“嫡祖树”所在地——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寻访“沾化枣木雕刻”传承人、“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丁国勇,感受枣木雕刻的魅力。

  走进丁国勇的工作室,记者被琳琅满目的枣木制品吸引了眼球,从指节大小的枣核雕到半人高的枣木雕像,从花纹繁复的工艺品到质朴实用的板凳、织布梭,不大的空地上摆放着上百件枣木雕刻成品和半成品。

  丁国勇向记者介绍,作为丁氏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受家族熏陶,他从小就对木雕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沾化区是冬枣之乡,种植着大概35万亩冬枣,每年产生几十万吨更新换代的枣木资源,原材料比较丰富。”丁国勇说。对于修剪下来的枣木,丁国勇感觉非常可惜,就拿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工具,利用枣木枝干、树身进行创作。精致如花鸟虫鱼、人像玩偶,实用如镇纸、马扎、擀面杖、小型手把件,枣木带给丁国勇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

  记者了解到,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后,丁国勇并没有直接从事雕刻工作,而是干了一段时间教练。最终,丁国勇还是选择了自己热爱的雕刻事业,并于2012年成立公司。出于对枣木雕刻的爱好,丁国勇每天都会拿出七八个小时来进行创作,雕刻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从选材、开料、画型,到雕刻、打磨、修光等十几个步骤,无论是精致的摆件、还是实用的家具,都出自他的匠心打磨。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结构工艺上,都完美反映出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在雕版、工艺品上的艺术美,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原生乡土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丁国勇常说:“枣木棍子自然色,我创作的时候尽量保持木材原色。”他善于运用天然生成的枣木颜色造型,将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枝干,变为独具匠心的雕刻作品。

  木质坚硬、纹理美观的枣木雕刻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枣木雕刻在实体店铺、旅游景区都深受喜爱,在线上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也受到了消费者欢迎,其制作技艺工艺流程、造型韵味、结构工艺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用家具、工艺品上的艺术美。丁国勇还购买了直播器材,在短视频平台对枣木雕刻的制作过程进行直播,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并对枣木雕刻进行了解。

  作为沾化冬枣原产地和主产区,滨州市沾化区发挥冬枣旅游和枣木资源优势,利用废弃枣木、枣根创作生产枣木马扎、手杖等枣木艺术品,自2018年开始,滨州市沾化区文化和旅游局、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下洼镇在镇府驻地与丁国勇共同打造“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定期举办工艺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四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87场次,直接培训1000余人,直接带动50余名会员创业,间接带动3000人就业,带动当地枣农从事木雕生产创作,打造形成“沾化枣木”木雕特色产业。

  现如今,枣木雕刻已经成为了当地深厚“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滨州市沾化区,一棵冬枣树上不仅能结出绿色无公害冬枣,还能“种”出枣茶、枣蜜、枣酒,可以采摘旅游、制作枣木雕刻,冬枣的每个部分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应用。

责编:郭九涛
审签:卢志强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