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守护黄河上唯一百年铁路桥 拎着锤子修“文物”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贺辉 张海振 济南报道

  腊月二十六这天中午,陈怀华站在悬空的手摇检修车里,拎起一米多长的检查锤,敲击着钢梁上的螺栓。他脚下是滚滚流淌的黄河,头顶则是历经四次战火的百年大桥——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桥面上,24岁的小姑娘金玉婷在检修铁轨,她从父亲手中接过检查锤,成了家中的第三代护桥人。金玉婷说,走在父亲和爷爷走过无数次的大桥上,敲击着他们敲过无数次的螺栓,会带着传承和使命感好好守护这座桥。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自1912年通车起沿用至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风雨寒暑,见证百年沧桑,大桥如今依然筋骨硬朗保持良好通车状态,靠的是铁路部门济南工务段一代代护桥人的精检细修。

  百年大桥巡检冻得头晕、热得难受 他敏锐发现裂缝避免安全事故

  “我父亲在这座桥上干了29年,1987年我接替他也干了35年了。”陈怀华说,他工作以来至少有1/3的春节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春运期间钢梁会发生一定的冷缩形变,铁路车次又比平时多,为了保证旅客安全到家,更得仔仔细细的检查:“如果放假好几天不上桥,我们反而不放心。”

  说起这座大桥,陈怀华如数家珍。他介绍说,1909年德国人建这座桥时还是清末,1912年通车时已经是民国初年。作为津浦铁路的咽喉,这座铁路桥先后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日军侵华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四次被炸,至今桥底钢梁上的斑斑弹痕仍清晰可见。1958年大桥受特大洪水冲击,当年8月周恩来总理踏上大桥察看水情,指示一定要确保大桥安全。

陈怀华指着大桥横梁上的弹痕,给记者介绍这座大桥的历史

  1991年因防汛安全需要,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封闭停用,后经修复改造于2000年恢复通车,2013年大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护桥人的精检细修下,这座110年历史的文物桥目前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每天过境十几列客运列车,春运高峰期能达到二十多列。

  陈怀华和同事们在手摇车上偶尔也会欣赏到不俗的美景,秋冬季的清晨河面上雾气蒸腾,氤氲笼罩的河岸只露出一点树梢,日出时霞光散射在雾气中,犹如仙境一般。即便如此,冬天的巡检工作也绝对谈不上享受。1200多米长的大桥从南到北检查一遍要两个多小时,加之河面北风呼啸,体感温度要比市区低5℃左右:“风刮脸上就和刀割一样,棉帽子都能冻透,检查完上岸冻得头都发晕,得过好长时间才能缓过来。”

  而到了夏天,钢梁被晒得能达到60—70℃,一碰就烫手,根本不敢摸:“站得远了检查看不见,离近了就蒸得难受。防腐油一蒸发熏得人恶心,回去连饭都不想吃。”即便如此,陈怀华带队巡检还是一刻都不敢松懈。

陈怀华在手摇检修车里检查桥梁横梁,脚下就是滚滚黄河水

  记者从大桥钢梁的缝隙往下看滚滚黄河,总感觉水不流、桥在动,紧接着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陈怀华回忆说,他刚参加工作上桥时也晕水,“走在步行板上都得扶着栏杆,往下一瞧就眼晕,检查锤就这样掉黄河里了。”正是因为桥梁检修本身存在的一定危险性,在电话还没普及的年代,每次陈怀华加班没法按时回家,妻子就会一直揪心等待:“夏天下雨别人都是往家跑,咱越下雨越得往桥上跑。”

  由于大桥的构造特征,桥底的检修维护至今仍沿用着吊篮手摇车的方式。这种办法虽然老旧、传统,但却非常直观、细致,发现病害后维修也更方便。“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春节前,刚下过雪”,陈怀华在检查桥底时,发现有个高强度螺栓掉在了纵梁上,再仔细一看纵梁连接处的钢板出现了4条裂纹,总宽度达到30厘米。

  发现这一情况后陈怀华立即上报,铁路局迅速封桥抢修。同事金光辉所在的检修车间没白没黑地连续抢修了好几天,终于在除夕当天恢复了通车。“当时如果没有发现这处隐患,旅客列车继续通过桥梁,后果不堪设想。”陈怀华感慨地说。

  “桥三代”带着儿时记忆接过检查锤 技术进步后女孩也能胜任

  “我在桥上走的每个地方,都是爷爷和爸爸走过无数遍的,我敲击的每一个螺栓,都是他们敲过无数遍的。”说这话的金玉婷今年24岁,她喜欢称自己为“桥三代”。小金的爷爷金化钱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守护了23年,1990年退休前和陈怀华共事两年多。此后小金的父亲金光辉接过检修锤,并在2000年大桥恢复通车时调到这座桥上干检修,到今年也已经守桥23年了。2020年,陈怀华又迎来了金家的第三代搭档守桥人金玉婷。

  聊起对这座桥的情感,金玉婷很有感触。小时候她曾经跟着爸爸来到桥头看过,“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人比较小,就觉得这座桥怎么那么大、那么长,火车路过轰隆隆的声音那么的响。”

  小时候,父亲的工作给金玉婷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脏乎乎的工装:“他们的衣服沾了很多油灰,厚厚的根本就洗不干净,当时有点嫌弃”。在金玉婷的记忆中,爸爸几乎很少在家过春节,每次过年都是她和妈妈先回老家,等过完年爸爸从大桥上回家时,手上总会拿一袋糖果哄她,这也成了金玉婷小时候过年的期盼。

  从小的家庭氛围,让金玉婷对铁路产生了一种归属感,高考选专业时她选择了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学习工程管理,并选修了铁路和桥梁课程。大学毕业后,金玉婷通过校招进入了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在随后单位组织的技术考试中,她考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本可以优先选择离家更近、环境更舒适的岗位,但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爸爸讲这座铁路桥的故事,她幼小的心灵中也慢慢种下了对这座大桥的向往。

金玉婷接过爷爷和父亲的检查锤,成为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的第三代护桥人

  “爸爸平时在家对工作的辛苦说的并不多,所以当时我对这份工作还有一点点幻想,头脑一热就选择了这里。”工作后第一次走上这座桥时,金玉婷看着桥头悬挂的“泺口黄河大桥”几个字,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对这座桥的种种回忆,便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守护好这座桥。

  但金玉婷很快就切身感受到了守桥人的不易。“冬天上桥之后,一阵风刮过来,整个人就冻透了。”金玉婷说,桥上日常风很大,而她身板又比较瘦小,有时甚至会感觉风要把她的帽子连同人一起刮走。夏天手摸到的地方都是烫的,脚踩的地方也都是热的,整个人感觉像被烘着一样。

  其实当初金玉婷选择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时,家人中也有反对的,觉得女孩子根本就干不了这些活。“我爸爸应该是有点担心的,但他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见证了桥梁检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感觉并没有像他年轻时那么辛苦,他认为我应该能承受这份工作。”金玉婷说,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电子化设备越来越多,比如电子道尺放在铁轨上就可以直接将测到的数据发送到电脑上,大冬天也不需要再掏出手拿笔记录,桥梁检查也用上了无人机,省去了一部分爬上爬下的辛苦。

  去年10月份的一天中午,天气特别好,金玉婷和同事们正在这座大桥上检修。她看到湛蓝的天空、蓬松的云朵,桥下的河水缓缓流淌,岸边的青山在蓝天白云下映得格外葱翠,带来直击心灵的愉悦感。“当时觉得这片美景是对我们桥隧工辛苦工作的奖励,别人是看不到的,瞬间感觉这个工作真的是值得的。”

责编:陶婷
审签:何泉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