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滨州|掌握历史主动 将红色融入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

··

  编者按:多彩绘就发展蓝图,乘势建设富强滨州。近年来,滨州紧扣“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历史使命,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全市各项事业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成效。滨州经济稳健向好的“形”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已经迈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大众网滨州应时推出“多彩滨州——点赞智者智城”系列采访,以“红、黄、蓝、绿、金”为底色,聚焦滨州“十强”产业、“双型”城市建设、“智者智城”城市品牌,展现滨州在发展浪潮中,勇于践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动能发展经验,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滨州答卷。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爽 滨州报道

  滨州,地处渤海湾畔、黄河岸边,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烽火芳菲的年代,这里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党委机关驻地,先后有20万优秀子弟兵光荣参军参战、82万民工踊跃支前,55308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更是形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引领着当地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埋头奋斗、不断前行。

  对滨州而言,红色是这座城市鲜明的底色,红色基因也深深融入了城市的血脉,凝聚成生生不息的磅礴动力,推动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更上一层楼。

  行程万里,军民一心

  渤海革命老区具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传统,是我党我军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渤海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其东至胶莱河,西抵津浦线,南跨胶济路,北止天津南,东北濒临渤海,版图面积最大时达5.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中心地域在现滨州市。1950年5月胜利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英雄事迹被代代颂扬,有许多红色故事接辈流传,渤海区人民不遗余力支援前线,为革命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下面这个红色故事值得所有人铭记。1943年,日伪军在渤海区活动猖獗,当时,八路军某部官兵的部分子女被安排在惠民县何坊一带。有个新生儿被安排在堡垒户刘大娘家中,那时刘大娘的儿媳刚生产便对外谎称儿媳生了一对双胞胎。不料,汉奸告密,走漏了消息。次日,汉奸就带着日军逼刘大娘交出孩子。当时刘大娘紧咬着牙关,死活都不肯交出孩子。面对敌人的刺刀,为了能够保全八路军的后代,大娘强忍着悲痛,抱出了自己刚出生三天的孙子。第二天,村民在村口发现了孩子的尸体,小小的身躯,被刺刀砍得血肉模糊,大娘抱着血肉模糊的孩子,浑身颤抖,泪水止不住地流。如今,在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纪念惠民籍英烈的碑刻上,这位还来不及起名字的小烈士也被记录其中——“1943年 河坊公社刘氏婴儿”。

  那个年代,渤海区百姓参军的热情十分高涨。1947年2月上旬,惠民县先后动员两批青壮年参军,第一批2817人,第二批1500人。惠民市永兴乡,父送子,母送儿,妻送郎,兄弟争相上前线,小郑家村郑风翔、郑风庭、郑风贵兄弟3人一齐报名参军,朱老虎村朱文同48岁参军,80岁老母拄杖送行……

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广州上的英雄雕像

  渤海区一度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建立强大的物资供应基地。当地也流传着“唯有一碗米,送去做军粮;唯有一尺布,拿去做军装;唯有一件老棉袄,送去盖到担架上;唯有一块亲骨肉,送去参军上战场”的口号。

  据史料记载,渤海区有82万老百姓踊跃支前,筹集粮食10.45亿斤,他们被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风雨如磐,守护传承

  革命战争年代,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渤海区留下了战斗、工作的足迹,景晓村、马耀南、杨国夫、廖容标、李人凤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著名烈士黄骅、杨忠等牺牲在这片土地上,陈毅、粟裕、邓子恢、许世友、肖华、张云逸等都曾到这里指导工作,毛岸英也在此参加过土改运动。

  这片红色沃土上,留下了太多传奇故事,后人也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先辈,守护心中的那份信念。

  在博兴县陈户镇河西村北陈户革命纪念园内,有一座建于1946年的烈士塔,这是为了纪念陈户战役和冯高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当时修建的时候,河西村村民们都自发地把家里的墙拆了,把好的砖瓦、木头捐出来用于建设烈士塔。村书记王侦祥也成了守塔人,将“家”搬到了塔边,这一守就是四辈人。

陈户革命纪念园航拍图

  “你是党员,我走了,你不能不管这个地方,要一直看下去。”这是第一代守塔人王侦祥在生命最后对儿子王玉顺的嘱托,王玉顺便和媳妇高俊兰接过守塔任务。如今,守塔的任务已经交到了第三代守塔人王建亮和妻子尹佐兰的手里,他们除了每天正常开门、打扫卫生外,还会定期擦拭烈士墓碑。尹佐兰说:“没有烈士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守塔是爷爷的托付,也是俺老爹的托付,有这份工作我感觉很骄傲,我们会一直守下去。”而尹佐兰的儿子王宏成在工作之余也会帮着父母守塔:“现在父母也慢慢老了,我会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我也会教育自己的后代铭记历史,继续守下去。”

尹佐兰清理烈士塔下的卫生

  无独有偶,在邹平市魏桥镇刘井村,村民刘德龙、孙秀荣夫妇为埋葬在这的73位烈士遗骨义务守灵36载。

  刘井战斗遗址为1939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杨国夫带领下反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所在地。此次战斗打退敌人的3次进攻,创造了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战斗歼敌400余名,八路军牺牲73人,是抗日战争初期清河平原上一次著名的反扫荡战斗。1963年,刘井村在战斗遗址建起烈士陵园,将烈士进行集中安葬。

刘井烈士陵园

  “我觉得烈士们太不容易了,本来就回不了家,坟墓还被踩成这样,我们于心不忍,所以我就跟老伴提出,我们来看守陵园。”刘德龙老伴孙秀荣说:“我们就是想守护好这片烈士长眠的地方。”在陵园里,不光有连长、战士的名字,更多的是只刻着“革命烈士”的无名墓碑。刘德龙夫妇经常清理园内的杂草,为烈士们擦拭墓碑,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跟他们说说话。每年到祭拜的时节,他们夫妇两人就会来到烈士墓前,为烈士烧纸祭拜。

刘德龙和老伴孙秀荣

  风雨如磐,守护传承。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信仰,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学史力行,信念如初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革命先辈们英勇牺牲不仅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一直以来,滨州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之“钙”,以“小切口、大作为、好影响”为评判标准,以“做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的作风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理论落地入心,2021年,滨州把12类156件民生实事作为主干工程、基础工程抓实抓好,形成两批40项重点民生项目,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黄河从滨州穿城而过,大桥连接着两岸发展,自2021年2月1日起,滨州黄河公铁大桥、青田黄河浮桥、滨州黄河浮桥免收滨州籍(鲁M)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车辆通行费,从而极大缓解了渡河交通压力,加快了两岸区县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滨州还建成了全国首个跨省中介“城市联盟”,“中介超市”入驻机构1609家,项目3200余个;市县区政务大厅设置11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动改革质效提升,人民满意率100%……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滨州设立1772家村级人社服务点,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可办理业务70余项;密织“e家大救助”保障网,全域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市县职工互助医疗报销纳入全市医保“一单式结算”体系,医保、社保、低保水平整体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采取“安养滨州”行动,建设“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织密社区养老设施网,为全市1056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护学岗”全覆盖,从而为“一老一少”提供安心保障。实施“星云计划”,建立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孵化推广机制。建设网格党群服务站917家,在家门口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04万件,办结率达99%。

  2022年1月14日,滨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召开。滨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委就把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一巡回指导组的指导下,统筹做好学习培训、宣传宣讲、研究阐释等重点工作,厚植筑牢明理之魂、增信之基、为民之本、力行之效,学党史更有得、悟思想更有效、办实事更有感、开新局更有为,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同时,也使得全市上下形成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高度共识,使全市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鼓起了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新的历史时期,滨州紧扣“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历史使命,立足基础、发现优势、创造成绩,拿出滨州人“能行成”的精气神,让红色成为助推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内在力量!

  (综合新华财经客户端、滨州网、大众网·海报新闻等)

责编:张 爽
审签:卢志强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