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 | 以“攻坚”之姿书写枣庄转型新答卷
··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徐进 颜莹
2025年,枣庄市委将这一年定为“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以“工业倍增、区域协同、项目落地、改革创新、乡村振兴、治理高效”六大任务为突破口,吹响了老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强市转型的冲锋号。这座曾以煤炭闻名的城市,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攻坚中破局、在改革中求变,展现出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的韧性与活力。
攻坚工业强基,跑出转型“加速度”
工业是枣庄的立市之本,更是破局之钥。近年来,枣庄提出“工业倍增”计划,锚定“6+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例如滕州高端五轴机床项目一年内竣工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生产基地之一;航景重载无人机项目填补鲁南地区空白,低空经济动力谷产值剑指10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工业注入新动能,更折射出枣庄从“制造”向“智造”跃升的雄心。
攻坚项目落地,锻造发展“硬支撑”
项目是经济的生命线。2025年,枣庄提出推进总投资690.8亿元的107个重点项目,包括鲁南超算中心、万联算力集群等新基建项目,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谋划一批、开工一批、达效一批”。
项目攻坚离不开机制创新。枣庄建立“领导帮包+专员推进”制度,推行“零增地”扩产、“工业上楼”等模式,让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薛城区首创“函证并行”改革,审批效率提升80%;台儿庄区“船舶营运一件事”实现“1日办结”,以“减法”换发展“加法”。这些实践表明,攻坚不仅是力度,更是巧劲——用改革思维破解“成长的烦恼”。
攻坚民生福祉,绘就幸福“新图景”
发展的温度,体现在民生的细节中。2025年,市中区计划新建25.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同步推进10件民生实事,从教育到医疗,从养老到生态,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1551工程”靶向培养名教师;医疗领域,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农村30分钟救治圈成为现实;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覆盖创业、落户等高频事项,办事成本压减50%以上。这些举措,既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践行,也为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民心。
攻坚转型定力,释放城市“新动能”
枣庄的转型,是一场“耐力赛”。从关停22处煤矿、削减产能765万吨,到锂电产业产值冲刺800亿元目标;从“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到非煤产业占比超八成,枣庄用二十年蓄势,终迎来新兴产业“井喷”。这种定力,源于对“新质生产力”的精准布局——零碳智谷集聚欣旺达、吉利等龙头企业,“绿色能源+绿色制造”模式初显;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赛道抢先落子,让老工业基地焕发“年轻态”。
转型的魄力,还体现在“破圈”的勇气上。2024年,女超联赛、明星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超3200万元;济枣高铁、翼云机场建设提速,让“鲁南枢纽”呼之欲出。枣庄正以“工业+文旅”“制造+服务”的多元业态,打破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蹚出一条“跨界融合”的新路。
从“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到“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枣庄的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的鼓点。2025年的攻坚清单,是枣庄向“十四五”交卷的冲刺,更是迈向“十五五”的起跑。这里的转型故事,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浪漫,只有“日拱一卒”的坚韧,但我们相信,攻坚者的答卷永远在路上!
![]( /statics/hb_pc/images/hb-head.png )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2.png)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