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战略 做好大文章——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德州实践(二):供需链上的京津冀
··
编者按: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专文批复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9个事项;在此之前,山东省政府出台20条“硬核”政策支持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至今年7月份,国家、省支持政策实施一年时间,大众报业德州融媒聚焦产业转化、项目落地、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出了“融入大战略 做好大文章——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德州实践”调研报道,以高质量调研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做出贡献。
大众报业德州融媒记者 蒋丽君 武红鹏 高志玟 通讯员 霍元德 德州报道 策划 张海峰 李平
供需互融是实现德州市全面融入京津冀的内生动力,聚焦重点求突破,德州市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迈开双腿”对接央企、对接部委、对接市场,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京津冀的消费和要素更多地引过来,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送过去。
加强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赋予德州的使命。去年7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支持山东省德州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复函》中提出:在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方面,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专项债支持。
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提出的支持德州的9个事项中的4个事项。占据了“半壁江山”的篇幅也充分说明了,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德州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道路上,农业供需是不可忽视的一步。
让“德州味”香飘京津冀的“菜篮子”
眼下,位于平原县的德州(中国)食品创新产业园核心区一片“大干”“快干”的热潮。
在该园区1.1万亩的规划版图中,4000余亩的起步区建设全面铺开:投资2亿元的德州数字农谷项目建成投用,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成功落户,投资11亿元的同福集团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2.9亿元的北京中核集团同威辐照项目、投资15亿元的北京航天食品产业园项目、预制菜产业园项目以及水质净化厂、食谷科创中心等7个项目同步有序推进……
去年以来,德州聚焦食品名市建设,重点实施“1234”战略,全力推进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面向京津冀的“中央厨房”。
2022年12月12日,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围绕航天食品产业园项目,液体无菌包装项目,航天全豆豆浆项目,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进行了签约,将继续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增强合作,推动项目迅速落地。
同福集团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是第一家入驻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的项目,之所以选择德州,就是看重了德州积极打造“食品名市”的机遇。
“德州作为全国粮食、蔬菜、畜牧主产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充满生机,‘食品名市’的建设也正加速崛起,对于企业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机遇。同时,园区也需要企业的吸引聚合效应。”同福集团副总兼投资拓展部总经理侯会斌曾这样评价德州。
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为何对这些“重磅”企业有着如此之大的吸引力?
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明确支持的省、部共建项目,是德州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食品名市的重要载体。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9条、省委、省政府出台20条“硬核”政策,突出强调“支持德州市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州以打造食品产业的“新高地”、打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打造食品领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打造食品“智造”的先行区为目标,全力推进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构建成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食品产业集群;到2030年,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领先示范区。不仅如此,德州11个县级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同步推进,“一区多园”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
今天的德州,聚集了中粮、双汇等90多家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德州味”授权企业产品品牌103个,食品加工产业规上企业234家。
用“德州粮”装满群众的“米袋子”
即便夏收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主管李建国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今年,他负责的“吨半粮”示范区4000亩地平均亩产又到了600公斤,个别田块亩产超650公斤,尽管今年气候有些不尽人意,但产量不比去年低。
这得益于近几年德州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在中央、省印发的多个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的文件中对这项工作也有明确要求。
而粮食产量一靠天,二靠地,素有“黄河粮仓”之美誉的齐河县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为粮食高产、稳产、均衡增产奠定基础。
目前,齐河县110余万亩基本农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8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率先实现20万亩全国最大面积“吨半粮”生产能力。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德州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吨半粮”的概念,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一吨半。当然,德州也是有这个底气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而德州早在2009年就已经实现了亩产过吨。2022年,德州120万亩“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1490.1公斤,其中61.8万亩地块平均亩产达1576.3公斤,实现“吨半粮”目标,最高亩产达1870.4公斤,创历史纪录,不仅“吨半粮”创建首年告捷,还带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每年,市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吨半粮”创建,每个县每年至少配套1000万元。去年,落实市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资金584.1列支521.3万元奖励资金,组织开展粮王大赛,奖励种粮大户775名.此外,德州还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每年投入扶持资金6000万元以上,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1.4万家,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
今年,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目标是确保120万亩核心区70%以上实现“吨半粮”,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全市“吨半粮”达标面积力争突破100万亩。而据夏季测产的初步结果,80%地块实现了夏粮的指标达到了650公斤以上。
用“德州产”承接北京的溢出产业及资源
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注重有效承接溢出产业。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项目转移和人才转移等方面的优质供给,增强德州市高质量发展动力。
德州抢抓京津冀产业链资源,积极对接央企、国企。
2022年6月初,德州市成功举办“融入京津冀 国企德州行”深化合作系列活动,邀请到省直部门、26家省属企业、9家驻鲁央企的145名重量级嘉宾参会。活动现场集中签约了4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41亿元。会后,德州对40个签约项目梳理形成统计台账,会同市投资促进局抓好项目调度,每月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督促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加快签约项目落地开工。截至目前,40个合作项目中,正常推进或开展合作的项目36个,占比90%。
德州抢抓资金安排、专项债发行等资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支持山东省德州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复函》中提到,建议山东省按照要求统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支持德州市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德州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天衢新区全力以赴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用活用好各类政策,积极对上沟通衔接,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全力争取各类政策资金支持;围绕重大民生、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前谋划专项债项目,提高项目谋划精准度;积极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卡点问题,以“项目快推进”力促“资金快拨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日前,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天衢新区共有15个项目纳入2023年第二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范围,获批债券额度58.58亿元,债券额度及项目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眼下,正在快速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累计获得专项债券25.58亿元,是天衢新区重点项目中累计获得专项债券最多的单个项目。
德州抢抓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资源。
1—6月份,与京津冀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的企业新增26家,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11项,与京津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