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用爱和智慧点亮特殊儿童的生命之光——专访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孟春芳

··

  编者按:

  三尺讲台匠心筑梦,回首只闻桃李芬芳。为庆祝第37个教师节,弘扬尊师重道传统美德,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匠心传承——两代教师共话育人”主题报道,宣传展示两代教师之间的教育传承和育人理念,同时见证教师的辛勤与奉献,增强教师队伍感召力、凝聚力,传递岛城教育温度!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翁豫迪 青岛报道

  九月,刚刚开学,记者走进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隔着很远,就听到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不过这个声音很特别,不似普通学校朗朗上口、清晰的读书声,而是模糊中又带着坚定努力的读书声。

  从教29年如一日 全情投入

  “我…邀请你…来我家做客吗?”记者刚走进教室,就看到两个孩子站在讲台前进行模拟对话,连不成的语句,吐字不清的发音,以及词不达意的表述,这就是孟春芳老师正在给职高二年级的“折翼天使”们上的课——生活适应课。孟老师站在讲台前,没有一丝丝的着急,眼里始终温柔无限,耐心、热情、对生活充满无限的乐观,就是孟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进教室的路上,负责宣传的老师就和记者说,“孟老师带的学生都特别懂事”,可在懂事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她现在所任教的职高二年级的10名学生是从五年级就开始教授的,六年来每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技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只会仿写生字到会运用词语写句子、写片段;从只会只言片语到完整叙述事件;从学习洗脸擦鼻涕、叠衣服到擦桌子拖地再到做饭炒菜;从一个个的无知小儿成长为有情商的青少年……

  “假期我在家里见不到她,我就用手机每天给她发微信,我和她说你比我妈妈对我都好,我可以叫你‘妈妈’吗?然后我就每天给她发早安,我最喜欢的就是孟老师了,她上的所有课我都喜欢!”姜同学是班上的一个脑瘫孩子,在记者和他交流时,他的眼里满满都是对孟老师深深的敬意。

  而孟老师面对这些孩子也不是一开始就游刃有余的。“2009年,我教的培智班里有个叫小宇的脑瘫患儿,14岁的他走路不稳,吐字不清,双手颤抖,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我记得他第一次犯癫痫病时,真是给我吓坏了,口吐白沫,两眼翻白,小便失禁,牙齿咬住舌头……我当时毫无心理准备,感觉马上就要吓晕了!等我反应过来时,我就疯狂地冲到了校医办公室。”

  由于这件突发事件,孟老师跟校医学会了应对癫痫病发作的方法。并在教室里准备了一个棉垫子,买了压舌板,学会了掐人中、压舌头。后来的日子里,面对频繁发病的小宇再也没有束手无策过。“小宇的手拿不了勺子,只能趴在盘子里吃饭喝汤。起初我不忍心就喂他吃喝,后来一想他也不能永远靠别人喂啊,必须教会小宇自己吃饭穿衣。每顿饭我都握着他的手拿勺子挖饭送到嘴里;每节课手把手地教他撕纸、捏豆子、插积木锻炼手部张力;每个课间扶着他走路、下台阶、踢皮球;课后给家长制定了康复计划……”

  “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的,他拿勺子的手抖得轻了,握得有力了,更让人惊喜的是小宇的表达能让大家听懂,在运动会上还为班级争光了!”孟老师和记者提及这些孩子的进步时眼里一直泛着光。

  这些对健全人来说最微不足道的进步,融入了孟老师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谆谆教导,29年的特殊教育,始终如一日的爱,让她为每个特殊儿童点亮了生命之光,把沉甸甸的责任变成了希望。

  注重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对待这些孩子,孟老师一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的很多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全都是我们自己编校本,将其他的教材进行组合,比如我们刚刚结束的生活技能课,所有小细节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上学期,我们开设了茶艺、烘焙西点等课程,我就把他们上课的视频和照片,放在如何招待客人的课件里,他们看到自己的照片就会很有成就感,也会增加自信。”

  孟老师不仅承担平常的教学生活,还有一个“折翼天使”需要每周一下午的“送教任务”。“他叫柱子,患有脊髓型肌萎缩症, 这个6岁的小男孩给我的印象就是,表面上坚强、自负,实际内心充满自卑和悲伤。”

  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和满足柱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孟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熟读教材,上网参阅优秀课例,精心设计教案,尽其所能地把知识和乐趣送到孩子的面前。由于身体的缺陷,孩子的体力、支撑力都很差,往往一节课要抱起来好几次。为了节省他的体力,孟老师会想方设法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的过程中,孟老师总会巧妙的渗透德育教育,引导他与作者发声共鸣,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学会以同理心去看待人和事,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三年来,柱子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总伪装坚强,不再满嘴不服气,而是从内到外洋溢着一个九岁男孩该有的童心和童趣。敢于说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勇于说自己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看到他的进步和健康成长,真的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

  但是她也有特别焦虑的时候,孟老师无奈地说道:“体力上的压力从来不算什么,但是当我反复教孩子们一件事时,他学不会,没有进步,我是真的很痛苦。比如我们班级有个孩子,现在还说不清楚自己家的地址,甚至自己是哪个国家的都说不清,作为他的老师,我深感无力和痛苦,但是我不可以放弃!”

  创新探索 成绩斐然

  扎实的教学实践和新颖的创新探索让孟老师的课堂教学日渐成熟。孟老师在2000年被评为崂山区教学能手,2003年获得崂山区优质课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2006年在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2009年和2011年分别举行了青岛市公开课,2009年被评为青岛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2017年5月参加了青岛市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了自己的教育成果。同时她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积极投稿,有十几篇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区级刊物上发表,十几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一等奖。

  在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工作中,孟老师自始至终都把“爱心、耐心、责任心当作工作的金法宝”。她带的班级班风正气、学生自立自强,班里学生分别获得区级优秀少先队员、青岛市好少年、山东省美德少年的光荣称号。辛勤的付出换来了领导、家长的肯定和认可,得到了孩子的尊敬和喜欢。2017年所带班级被评为“雷锋团支部”,2018年10月获得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全员育人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2020年被评选为崂山区优秀先进班集体。

  毫无保留 倾心传帮带

  作为一名老教师,孟老师一直担任着班主任以及语文、生活、劳技、面点、职业素养等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承担着教学组教研组长和职高部的大部分工作。她不但成就自己,还以身示范、毫无保留地指导王凯、苏峰等多位年轻老师快速成长,帮助他们分别获得:市级优质课和一师一优课二等奖、区级公开课、发表论文以及演讲比赛等等。

  在采访结束后,孟老师打开微信消息,里面全都是家长的联系,家长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她一一耐心的回复。她目前已经是班级的副班主任,协助年轻教师主持工作,但是她从来没有懈怠过,这样的工作态度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

  “刚毕业遇到个好老师真的非常重要,我刚工作时,孟老师就是我的师傅,一直带着我成长,我现在很多的教学方法,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是受她影响的,她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孟老师的徒弟王凯说道。

  作为教研组长,为了解决培智学生因生理缺陷导致的语言障碍问题,她带领教学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的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8年度课题《对培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的实践研究》顺利立项开题,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0年7月成功结题。组内教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孟老师两篇论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篇论文发表在《新教育时代(教师版)》。同时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孟老师荣获了青岛市崂山区学科带头人的光荣称号。

  记者手记:

  特殊教育从不是惊天动地做事,一直都是平平淡淡的教学。在孟老师的身上,记者看到她29年如一日负责的态度,更看到青岛市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师的不易与艰辛。他们要给孩子们提供的不仅是学业的帮助,更是生活的帮扶,人格的健全,他们要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这次采访让记者感受到了特殊教育最平凡、最温馨的那份感动。

  值此次教师节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也向千千万万奋战在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责编:李 敏
审签:丁一珈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