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高考人物 | 盲人女孩两次高考终于考上大学:“别把眼睛看不见太当回事儿”
··
海报新闻记者 朱晓冲 首席记者 李子骄 报道
“恭喜您,这是郁晓楠的录取通知书,编号为0001号,请您收好。”
2024年7月18日,在安徽合肥一处出租屋里,一个盲人女孩收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幸福溢满了整个房间。
19岁的郁晓楠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盲人考生之一,她完成了90多页的盲文试卷,取得了330分的文化课成绩,并以专业课排名第二的成绩被安徽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录取。
事实上,这是郁晓楠第二次参加高考,此前她曾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复读一年。“人要始终如一,喜欢一所学校就把它当作目标去努力追寻。”郁晓楠说。

郁晓楠的录取通知书
结缘音乐,重启人生
郁晓楠出生于2005年,两个月大时,她被诊断为先天性青光眼。后来她的视力越来越差,到现在只有一点光感。为了让孩子顺利接受教育,郁晓楠父母从老家蚌埠搬迁到合肥。从小学到高中,郁晓楠在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学习,这期间,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盲文,还学会了弹奏钢琴。
“我能看到琴键,但看不清。但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练钢琴到最后都要形成一个肌肉记忆,要多练。”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妈妈会陪郁晓楠上课,跟老师学习识谱,下课后再给她补弹。她说,在老师和妈妈共同的教导和陪伴下,自己才能够一直坚持下来。
音乐为郁晓楠打开了人生的一扇门,而音乐老师更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2015年的时候,安徽有了第一名盲人高考生。2019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我们特教学校当音乐老师,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然后我就也想去尝试看看。”郁晓楠形容,自己不算一个“乖小孩”,“我从小就很调皮捣蛋,学习也不太好。但是,我当时是真正下定了决心,想参加普通高考。”

热爱音乐的郁晓楠
备战高考,迎难而上
因为眼疾,郁晓楠的备战高考之路注定比普通人更为艰难。她要先将知识点打印成盲文版,两只手在摸盲文的同时,脑海中要快速拼凑出内容。每当用右手摸到一行最末尾的字时,她嘴里就要默念着这个字,然后用左手顺着纸面去寻找下一行的首字。“普通人一眼就能扫到有多少题,哪些字。我摸完第一个字才能摸第二个字,这个是不能退回去再重新看的,所以耗时更久。另外,盲文是同音不同字,只有拼音没有字义。在书写中不易分辨,特别是遇到文言文时,只能靠语感来辨别。”
而作答盲文试卷同样不简单,需要用特制的盲文书写工具,在盲文纸上点戳成字。时间长了,郁晓楠的右手手腕和小拇指关节处形成了薄茧。郁晓楠说:“有时盲文试卷打印得很模糊,那些点点你不知道它是凸起来的还是凹下去的,理解起来会有偏差。”
回忆起高中生活,郁晓楠至今还觉得挺苦。“我家在合肥的肥西,学校在合肥的肥东。我早上五点钟起床,妈妈骑电瓶车把我带到地铁口,又带我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当时,郁晓楠正读高二,学校里开设的大多是针灸、推拿等课程。“历史、地理这些科目都没有,我让妈妈找了老师,每天给我讲课,从头开始学习、刷题。”

郁晓楠的妈妈在高考考场外等待
放平心态,勇敢追梦
2024年6月7日,郁晓楠怀着紧张的心情在安徽省合肥市一考点参加高考。“考试之前的那晚我一夜没睡,有点焦虑,因为已经复读一年了,有些压力。”平复心情后,她走进考场。郁晓楠使用盲文试卷,考试时间比其他考生延长了50%,总是最后一个走出考场。
“最后一天考试时,我的右眼眼尾处有一小部分突然失明,其实我也做过心理建设,虽然略感心慌,但没有告诉监考老师。”郁晓楠觉得,这种突发状况可能会成为以后生活中的常态,以平常心对待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再次参加高考,心态开朗了一点,有老师和家人的陪伴,我感觉自己又成长了。”

郁晓楠参加大学军训
对比起来,第一次高考,出考场后郁晓楠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当时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的付出,心里很愧疚,也没办法去上自己喜欢的大学了。”2023年,郁晓楠的高考成绩与安徽文史艺术B类本科线相差十几分,她坚定地选择了复读,圆自己的大学梦。
如今,郁晓楠就读于安徽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课余之时,她喜欢练琴,或者是跟同学一起出去逛街。“别把眼睛看不见太当回事儿。等以后取得了文凭,有了能力,我想当特教老师或者是去残联工作。”对于那些和自己一样追梦的学子,郁晓楠说,“无论做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都要放平心态,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也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