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全国!山东大饽饽带着“年味儿”搭上互联网快车
··
大众日报记者 邢金钰
灶头里,红彤彤的灶火“噼噼啪啪”地跳跃着,四口大铁锅冒着热气……随着77岁的陈文思一声响亮的“起锅喽”,大枣香和麦香弥漫开来,笑脸吉祥大饽饽在热气中“笑开了口”。窗外雪花纷飞,窗内温暖香甜,这就是“年味儿”。
而这样的“年味儿”,早已搭乘互联网的东风,“飞”向全国,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独特味道。
在烟台市福山区门楼街道的周家岘村大饽饽合作社,“大饽饽小组”从腊月初六就开启迎新年的固定流程——蒸笑脸吉祥大饽饽,挣点“活儿钱”,过个好年!
笑脸吉祥大饽饽是福山区区级非遗项目,其传承保护单位烟台福山大面餐饮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权福健说:“每年蒸制大饽饽,既是传承非遗文化,也是传递美好祝福。”
1月22日,记者走进合作社大门,便立刻感受到锅炉房内的热闹氛围。两位工作人员各自镇守两个灶头,熟练地调度鼓风机和柴火,确保火力均匀。过道对面,一排专门晾凉大饽饽的架子格外显眼,大饽饽开口笑着、圆润白嫩,点缀的大枣鲜红精致。
窗内,妇女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揉面、搓形、上粉、挑鼻儿、插枣……一袋袋面粉在她们的巧手下变成了充满“美好”和“年味儿”的笑脸吉祥大饽饽。
“这是今天蒸的第9袋面,一袋面有50斤,能蒸出48个大饽饽。”周家岘村大饽饽合作社负责人姜华芝一边揉面一边介绍,“今天开始下雪大降温,我们抓紧蒸、赶订单,凌晨3点大家伙儿就集合开工了。”
20平方米的屋内,紧凑又井然有序。门口是发面专区,几大盆面在饽饽引子的作用下呼吸生长着。深入几步,便来到搅面区。揉面是个细致活,分为两步:首先是“干揉”,将切好的面团揉成表面光滑的团子;其次是“上粉”,将面团塑成大饽饽的形状,再裹上一层饽饽粉。然后,用线划出“十”字基准线,以确定“挑鼻儿”的位置。
转过身来就能看到“挑鼻儿”。50多岁的王淑华用左右手各一个手指,轻盈地从基准线的两侧向上提。“这是‘挑鼻儿’,看起来就像‘双眼皮儿’。老一辈的人都说,这寓意着生出来的孩子有漂亮的双眼皮!”王淑华解释道,这是插枣前的准备工作,四面插枣寓意着四季平安和发财。
插上枣之后,大饽饽就进入再次醒发阶段。它们在适度控温的大炕上排排坐着,静候进入大蒸锅的最佳时机。
“每个大蒸锅有3层,一层有8个大饽饽,这是保持饽饽完美形态的秘诀。大饽饽过多就会‘亲’,粘破皮就不好看了。”姜华芝告诉记者,大饽饽会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有的喜欢寓意笑口常开的开口饽饽,有的喜欢圆润饱满的饽饽,还有的要求无糖饽饽……但纯手工、无添加的传统制作技艺始终不变。
姜华芝带领大家蒸了8年的大饽饽。“现在一天至少蒸15袋面,700多个饽饽,12块钱一个,一天毛收入能有8000多块钱!”她伸出红通通的手指让记者看:“现在蒸大饽饽能增加些收入,20多天一户能收入4000—5000元左右呢!”
现在,直播销售成为潮流。姜华芝专门找了“直播帮手”来教她直播。“今年开始蒸饽饽以来,每天都会在抖音直播一段时间,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蒸饽饽的环境是干净的,用料是实在的。”
让大饽饽搭上互联网快车,今年合作社已收到近3000个大饽饽的抖音订单,比去年有所增加。“瞅瞅!现在不仅本地客户,上海、广西、江苏的客户也想买我们的大饽饽呢!”姜华芝拿出手机介绍着自己的抖音号。
“只要肯想办法,再熟悉不过的土特产、老手艺,没准是最有奔头的产业呢!”周家岘村党支部书记于晓波说,大饽饽合作社于2017年成立,目的是组织村民农闲时再创业。时下,合作社腊月累计可生产销售大饽饽20000余个。
(记者 邢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