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孩子一起共读五首关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诗词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节气与节日的相融,让清明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内涵。
今日清明,让我们在这5首诗歌的陪伴下,观彼时之事物、感前人之情怀的同时,也迈开脚步,打开心灵,接纳此时此刻的万千思绪。
解析:这是最为经典的一首清明诗,写了诗人清明的雨中所见。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洒落,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心情沉重。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雨景的描绘和行人情感的刻画,展现了清明的特殊氛围和人们的哀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死亡和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解析:这是诗人张继站在门口对眼前事物、情景产生感触而作的诗。清明本应是农忙时节,可诗人登上城楼眺望,却只见——农民都被召去当兵了,农村劳动力缺乏,万顷农田无人耕作,荒芜长满了青草。禁止烧火的寒食节过去了,清明应该是千家万户重新“起火”的日子,而诗人看到的是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的景象。
这首诗触景生情,典型而客观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状。大量的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家中孤凄。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特别是“试上”一词,把诗人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解析:这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诗,语言清新,抒情委婉。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天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闲来无事以蹴鞠为乐。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骏马奔驰而过,绿杨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飞舞。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暗自欣喜这风光与往年并无不同。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以看似闲淡的笔调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伤心”的悲郁之情,表现了乱世初定后人们沉溺于短暂安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之情。
解析:这是程颢的一首清明诗,是宋代“理学派”的作品。诗人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诗人描写了清明节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将追逐落花的小游戏写进了诗里,在平添几许稚趣的同时,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
解析:这是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一首清明小令。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处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这首小令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一问一答、三组画面生动地勾勒出清明之美好,引导人们不负春光,不负韶华,希望人们都能感应春光的明媚,走出去拥抱自然,感受春意,度过美好的清明。
“烟雨落清明,思念最绵长。”在清明这一天,我们在春光下思念故人、感恩往日、珍惜现在。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这些诗歌,能够踏上探春之路,体会和传递一切美好而细腻的情感。
编辑:王嘉晨
资料来源:最美诗词、古诗词文欣赏、诗词天地鉴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