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传承保护非遗 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文化,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中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它是连接一个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更是维系民族情感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民族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只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让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坚持系统性推进,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所在。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其保护不仅是局部或个别的事务,而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要事。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来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严密体系,动员和凝聚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确保非遗保护在发展全局中占据应有的位置。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或博物馆中,而应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近年来,东营将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等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文旅+”为路径,策划新开垦利杨庙、利津老街长巷、赛拉维广场、清风湖、东城万达广场五处“黄河大集”,推出五大主题活动,打造既具有黄河特色、东营特色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等。这不仅激发东营文化旅游市场新活力,还使非遗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

  激发非遗的生机与活力,使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只有当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东营市河口区,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平台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活动。通过推行“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担任尼山书院志愿讲师,先后开设了非遗剪纸、围棋、书法、国画、古琴、造纸术、篆刻、扎染、拓印、烙画、木板年画等非遗文化体验课程。将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带进社区、景区、公园,融入旅游和研学元素,让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从而不断增强其对非遗的认知和认同。这样,非遗不仅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营造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氛围。

  加强非遗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非遗传承的基础,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要对各级非遗传承人进行认证评估,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传承人的专业水平和代表性。同时,也要为传承人提供多样化的技能提升平台,如研修培训、实地展演、直播交流等,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艺水平。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同样重要。应积极吸引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构建完善的非遗教育体系,可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深厚文化素养的非遗传承人,为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只有不断壮大非遗传承的人才基础,才能更好地解答非遗保护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难题,确保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非遗的魅力,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自信。通过坚持系统性,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才能真正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责编:康梦芸
审签:赵 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