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威海这场歌咏会还在唱?

··

  大众网记者 金文馨 威海报道

  5月24日下午,“中国歌咏之乡”2024中国(威海)合唱节暨环翠区第51届5·23歌咏会中小学专场、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2024年环翠区中小学生第十届“时代之声”合唱比赛在望海园中学拉开帷幕。

  一场音乐盛会,汇聚5万人参赛,线上线下20余万人观看,带领环翠区再度强势出圈。

  距离1974年群众歌咏大会第一次举办,已经过去了51年。它不但没有过时,还成为了全国闻名、威海家喻户晓的大活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场歌咏会为何连年举办?又缘何引发广泛关注?

  从人民中来,为人民而歌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冼星海认为,作品要让人民接受喜爱,就必须用人民熟悉的音乐语言,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他学唱黄河船夫的号子,以体会黄河的气概和力量。

  5·23歌咏会是名副其实的老百姓的节日,从人民中来,为人民而歌。回顾1974年,当时的县级威海市举办了首届群众歌咏大会,老百姓像过节一样,争相登台献唱,原定5月23日只演一场,结果因节目太多,24日又加演一场,参演人数达3000余人。一时间,威海小城沉浸于欢乐的海洋中。

  而随着时代发展的歌咏会,“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初心,一直延续下来。如今参赛合唱团不仅来自威海各个机关、学校、社区、企业,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合唱团和音乐人赶赴参演。5·23歌咏会始终歌咏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自然绽放出愈发旺盛的生命力。

  2003年5月,环翠区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歌咏之乡”称号;2010年,威海市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歌咏之城”称号;2017年,5·23歌咏会升级为全省歌咏活动;2018年,升级为国际性歌咏活动;2020年,环翠区被中国合唱协会授予“合唱基地”、被山东省合唱协会授予“合唱示范基地”;2023年,来自省内外的192支优秀合唱团队参与演出和比赛,同时举办开幕式、合唱指挥大师班等100余场次活动,参与队伍以及活动数量达到历年之最……这一系列荣誉背后,承载着人们赤诚的爱党爱国初心,描画出人们歌颂幸福岁月的愿景。每年定期举办的歌咏会,见证着一代代威海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岁月。

  时代沃土绽放文艺之花

  开放包容、蓬勃向上的环翠区,汇聚山之苍翠,海之辽阔,人文之灵,上承文脉之源,深耕文化“两创”。

  山海相拥,文脉绵延,这里有500余年历史的环翠楼、见证甲午国殇的刘公岛、藏着时光故事的百年老街,还有艺术氛围浓厚的孙家疃中国油画小镇、手艺人扎根的威海民俗文化邨。

  丰茂的时代沃土,绽放出璀璨的文艺之花,也培育出戚建波、曲波、邹树君、夏树忠等优秀的作曲家,他们很多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2004年10月,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栏目为著名词曲家戚建波做了一个专辑。从威海走出的戚建波,创作了《中国娃》《开门红》《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等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他至今难忘自己学生时代参加的5·23歌咏会:“我大合唱时带了3首自己创作的歌曲,得到了好评,我们学校也得到了团体奖。在我心目中,得到了那些我很尊敬的老师们的认可,那就是给自己的创作着了一把火,给了我创作的勇气。”

  文脉承古今,亦要守正创新。城市的过去,是由青年人奋斗建设出来的;如今青年人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注入创新活力,宜居宜业的环境加持一系列暖心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才扎根于此。在文艺领域,这些青年人也逐渐成为主旋律文艺精品创作的生力军,并为之赋予创新表达方式。参加5·23歌咏会的合唱团,不乏青年面孔,他们与城市共融,为生活而歌。与互联网连接,歌咏会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新潮。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中国歌咏之乡,环翠区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持续推动合唱文化繁荣发展——将在6月举行“警钟长鸣 发愤图强”纪念甲午战争130周年爱国教育主题交响合唱音乐会,10月举行中国·威海“永远的辉煌”第二十一届中国中老年合唱节,11月举办第十三届山东省“齐鲁风情”青年歌手演唱大赛。各大合唱团以歌为媒,在跃动的音符中感受城市之美,唱出新时代强音。

责编:姚潇雨
审签:郑云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