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儒风水韵,品大德之州丨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看德州新园村如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董良坤 孙晓雨 德州报道

  “绿树掩映小高楼,空气清新人长寿,条条大路通家园,时代新风喜拂面,能人带头促增收,村企联建活资产,小小村庄生巨变,乡村胜似城里面。”这首小诗,描述的就是德州市德城区新园村的幸福生活。自2009年,德城区开始新型城镇化探索,将大刘庄、小刘庄、谭家铺三个自然村合并为新园社区,后改为新园村以来,新园村抢抓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两次大的政策机遇,建设了住宅楼、门市房、企业厂房、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居住有社区、就业有园区、集体有收入、村民得实惠,使村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到2017年时,集体年收入就达到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分红达到了2.3万元。

  6月1日,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省会圈七城德州调研采访活动举行,来自省网媒集团省会圈七城的站长及有关负责人先后走进新园社区和新园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带来的幸福喜悦,品味到现代农业的累累硕果。

  “我们通过村庄融合,新园村实现了组织建设由‘封闭运行’向‘融合推进’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供给’向‘集约配置’转变,社会治理由‘离散运行’向‘跨村联动’转变,区域发展由‘单兵作战’向‘协同抱团’转变。”在新园社区,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德城区新华街道新园村把“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把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心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动,从自治、德治再到法治,实现三治融合,探索乡村振兴“升级版”,开创了基层治理新格局,走出了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为了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传承发展“乡愁”文化,社区还成立了群众文化艺术团党支部,涵盖秧歌队、舞蹈队、锣鼓队等多支村级文体团队,与专业文艺队伍开展文化共建,并以此为契机,举办村级文化节,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引领村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以家庭和谐促进楼栋和谐、小区和谐、村庄和谐,实现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同频共振”。

  在新园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排列整齐的现代化大棚就映入眼帘,樱桃大棚内,一棵棵樱桃树郁郁葱葱,一颗颗娇艳欲滴的樱桃点缀其间,果香瞬间扑面而来。

  “这里种植的樱桃品种有美早和俄罗斯8号,园区不仅在大樱桃结果的特殊时期用纯净水加以灌溉,进一步提升大樱桃的甜度与口感,还通过控温系统让樱桃树强制冬眠使其提前结果,这样‘错峰’上市的樱桃售价也提高了50%。”德城区农业保护和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真云介绍道。

  园区引入“农业+互联网”“农业+共享经济”“农业+共享农场”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采用农业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观光采摘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水果的季节性很强,你们是如何处理‘空窗期’的呢?”一位记者问道。

  “园区现在以优质樱桃、草莓、无花果等高附加值现代农业品类的种植为主导产业,以种植各种优质水果、蔬菜为辅,不断发展成为集观光采摘、生态旅游、原生态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王真云介绍,园区内现设置有大樱桃种植棚区、葡萄及无花果种植棚区、高品质草莓种植棚区、特色蔬菜种植棚区、黄金梨种植区、原生态休闲林区、原生态农业种植区等,通过选用高标准温室、引进新技术和专家科研成果等举措,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蔬果”“任何时间至少有两种蔬果可采摘”的休闲农业的升级版。

  据介绍,自开棚至今,园区销售额已达200余万元,按照产销一体化经营发展思路,园区内所产蔬果在供市民采摘之余,直接面向本市各大商超,目前已与德百、美食城等德州多家大型商家达成合作协议。此外,园区还直接拉动当地就业300余人。

责编:赫洋
审签:赫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