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79星”!一枚火箭“打”出一座东方航天港
··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刘玉凡 杨秀萍
12月19日18时18分,日照海域,一枚火箭喷着烈焰腾空而起,把4颗卫星送上天。
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四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启星座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0多公里外,位于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展示中心的大事记展板上,添了一块新展牌。“没想到今年海上发射达6次!原先的展板排不开了。”东方航天港集团总经理助理王肖铭说。
一小块展板更新背后,是东方航天港常态化海上发射能力加速形成。
5年来,东方航天港从无到有,一共参与14次火箭发射保障,已将79颗卫星送入太空。这里打造出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探索形成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天上有星,陆地有箭,海上有船,山东商业航天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从“0”到“1”
填补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
12月17日18时,庞大的“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停靠在海阳港码头。
谷神星一号海遥四运载火箭完成装船,待所有人员到位后,即出发驶往日照近海海域。
6公里外的航天专家公寓里,参与此次火箭发射的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将出发前的时间像火箭发射一样,精确到分地安排任务:
14:00 改完手头的材料
14:10 接受采访
15:00 开会
16:00 上船
……
“商业航天必须分秒必争。”滕瑶笑着说。
海阳这座滨海小城,能成为海上发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正是靠着争分夺秒。
时间回到七年前。
2017年腊月的一天,在北京一次行业聚会上,滕瑶偶然结识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相关人员,他们正在为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的海上发射寻找合作方。得知滕瑶是船舶技术专家,对方问他:“能否做一个海上发射平台?”
海上发射技术难度极高,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但与陆地发射相比,海上发射卫星优点多,如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机动性强、经济性优、安全性高。
双方经过多次沟通,决定合作,并在全国多地考察之后,将海上发射点选择在了海阳。
为什么是海阳?
滕瑶说,原因有三,且缺一不可:一是海阳市地处黄海海域,通过短距离海上运输,灵活选择发射点,可满足小倾角、太阳同步、极轨等多种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具备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天然优势;二是烟台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齐全,可以为火箭发射的整个产业链条提供后盾;三是山东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关于考察选址,还有一个故事。
滕瑶团队去一些港口考察的时候,一开始被对方当成了骗子,觉得怎么可能在海上发射火箭?
当时,海上发射在中国是一张白纸。中国商用航天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四大航天发射场的商业发射频次尚不稳定,民营火箭企业对于发射场地的需求却日益增长。烟台和海阳两级政府敏锐捕捉到了商业航天产业的潜力,果断行动。
对火箭海上运输的安全性、海上发射的可靠性、公海上发射的安全方案等问题反复论证后,在国家和山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12月好消息传来:批准2019年6月5日,在黄海海域发射长征十一号火箭,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将七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当时距离发射任务时间已经很近,起步即冲刺。在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展示中心的大事记展板上,记录了关键节点:
2019年2月14日,发射平台开工;
2019年4月22日,首次海上发射任务部署会召开;
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为母港,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发射……
海上发射有没有可能长期落在海阳?把握首次海上发射的机遇,烟台迅速提出在海阳打造东方航天港的方案。山东将该项目列为省重大工程,全力推进。
从“1”到“14”
6公里道路上建起商业航天完整产业链条
每一次火箭发射,星河动力副总设计师尹彦亮都会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下火箭从出厂转运到发射全过程的时间。
“12月6日火箭系统出厂,9日星箭对接,10日整流罩合罩,12日全箭测试,14日火箭上车,16日火箭转载上船并进行码头合练,17日火箭出海,18日火箭到达发射预定海域并进行合练,19日火箭发射……”这是尹彦亮记录的此次“谷神星一号”从出厂转运到发射的全过程。
“周期大大缩短了!我们第一次发射火箭用了30天,第二次缩短到20天,现在只需10多天。”尹彦亮认为,这得益于东方航天港完善的海上发射服务配套以及“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的助力,流程上更顺畅,时间控制更精准。
“东方航天港”号系国内首条海上航天发射和回收的多功能船,兼具火箭冷热发射能力,可满足当前在役及在研大中型固体火箭、中小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发射需求。
发射船自今年5月首航以来,凭借超强的自主航行能力,让火箭发射点位更机动灵活,火箭仅需3—5天就能完成较近海域的发射任务。
“除发射工程船,海上发射指控中心、‘一平一竖’岸基火箭垂直保障厂房都已投用,全球首个坐底式火箭海上发射平台正加快建设。”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高中前说。
商业航天的关键是安全和经济快捷。在确保火箭发射高效与安全的同时,如何实现低成本运营?
从火箭制造车间开车到海边发射场,连一刻钟都不用。
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由内陆向近海不断延伸,串起了沿途不同的功能区,包括火箭制造组团、卫星产业组团、海上发射组团等。卫星在“家门口”就能“搭上车”,火箭“走几步”就能去发射。
“短短6公里的道路上,构建起商业航天完整产业链条,把生产制造、发射和应用都压缩到一个空间里,目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环节流程能压缩多少,释放的市场活力就有多大。”高中前说。
在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卫星工厂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建成以后就能实现卫星批量生产。”公司技术负责人张艳超说,正是因为看好这里航天产业链配套优势,公司选择在此落地。
在东方航天港,时间金贵。
“单个项目的平均建设时间从没超过一年,确保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海阳市航天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初娜回忆,在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卫星数据产业园期间,产业部、工程部的所有相关部门人员,几乎全程“钉”在工地一线,仅用5个月就建成一座卫星数据展示中心。
如今,东方航天港先后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标杆企业,招引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项目23个,构建起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东方航天港发展速度之快,让众多前来考察参观者惊叹:“原以为火箭打个一两次就没了,没想到一座小县城能崛起一座航天港。”
就连东方航天港建设的亲历者也感叹“没想到”。2022年4月22日,卫星数据展示中心开馆。馆内设计了东方航天港的发展轨迹大事记展板。“当时一共做了18块展牌,其中火箭发射只占3块。”按照王肖铭的预估,预留的位置用三四年没问题。
没想到,一个个大项目持续落地,一次次海上发射加速开展。东方航天港先后完成多个首个:国内首次海上发射、首次“一站式”海上发射、首次近岸海上发射、首次海上热发射、国内民营火箭的首次海上发射……
展板位置不够用,王肖铭和同事们抓紧更换展板,并预留出了大大的一面墙。
从“14”到“N”
力争2027年前实现每年百次发射
12月19日18时18分,看到火箭在夜空中留下斑斓的痕迹,滕瑶长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他并不能停歇,需要立马投入下一次任务准备中。预计下个月,将有两枚火箭(子级)在海阳附近海域进行发射和回收实验。
滕瑶认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正迎来全面爆发。
今年3月,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资本涌入赛道,各地加速布局。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次数为17次,占总发射比重的56.67%,同比增长41.67%。
竞争日趋激烈,对东方航天港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海上发射的身位优势换算成时间的话,大约领先两年。但后面有别人追赶,向前还要追赶美国,时间不等人。”滕瑶说。
今年1月,《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规划布局了‘一港三区’,即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说。
近日,北京箭元科技在东方航天港液体火箭试验基地进行了“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静态点火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东方航天港已经具备液体火箭全系统试车和发射服务保障能力。
“随着火箭发射技术的成熟,海上发射频率有望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滕瑶的构想中,在不久的将来,在山东半岛南岸,会形成一个山东黄海近岸发射场,在烟台、日照、威海打造多个发射点位,“像一座座机场一样”,形成多个点位平行发射,提升发射能力和效率。“这样的发射场一旦成型,以山东省的制造能力,加上港口优势,就能形成产业链条的完整布设。只要我们能力足够,星网70%的卫星都可以从‘山东近海发射场’全部发射出去。”
在滕瑶看来,未来的商业航天市场绝不会局限于一省之内。东方航天港成熟的商业发射团队可以与其他具备海上发射能力的空港展开合作,吸引更多商业发射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一直看好东方航天港的发展。在他的主导下,“烟台一号”“烟台二号”卫星已相继发射升空。未来,李德仁院士和科研团队计划打造一个拥有252颗卫星的遥感智能“星座”,与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连在一起,组建快、准、灵的地球观测网络。
“我们想在东方航天港把产业链做长做全,造火箭、发卫星、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用智能卫星满足经济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加快培育投入产出比达1:10的新质生产力。”李德仁院士说。
《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东方航天港引领工程,建设世界首个坐底式火箭发射平台;建设空天飞行试验中心,延伸海上发射组团功能。
在东方航天港采访,记者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奔跑的姿态。现在,王肖铭不敢预估为大事记展板预留的那一面墙,多久能填满。因为他们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争取2027年前实现每年百次发射、量产百发火箭、天上百颗卫星、营收超过百亿!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刘玉凡 杨秀萍
统筹 王建 董卿
策划 娄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