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5周年,设计师讲述鲁南高铁背后的故事
··
疾风吹征帆,千里在俄顷。今年是鲁南高铁开通5周年,银白色的高铁在崇山峻岭间呼啸而过,穿越蒙山沂水,驰骋城市乡村。这是一条“发展路”,飞驰而过的高铁为老区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是一条“开创路”,无限延伸的钢轨背后,隐藏着中铁二院人不舍昼夜、不计得失的付出。
作为前期研究的技术负责人,中铁二院北方公司副总工程师侯国峰深知实现鲁南高铁立项接轨有多么不容易。“那时候,其他技术专家都说不可能。因为京沪高铁没预留接轨条件,一旦造成的波动超过1毫米,那行驶在京沪线上的列车就有可能翻车啊。”但二院人偏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侯国峰也不例外,为了早日解决接轨难题,帮助老区人民实现高铁梦,他身先士卒,把“家”都搬到了项目部。白天他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选线踏勘,或者辗转奔波在沟通汇报的路上,有时一走就是几个小时,连口水都没时间喝,回到办公室嗓子都是冒着烟的。晚上和其他同事一起研究接轨材料、接轨方案,将近一年的时间,他以月为灯,以桌为床,常常忙到深夜。
团队里的设计研究工作也不总是一帆风顺。无预留条件下实现无砟轨道接轨当时在国内尚属首例,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研究团队一度走入了死胡同。侯国峰主动牵头优化接轨方案,他与路基专业袁报一起对接母校西南交通大学,把这个项目作为重大科研课题进行技术攻关。没有前人经验,他们就搜集全世界相关资料,从最传统的复合地基加固处理到最先进的微型桩加固,一边翻看国外设计案例,一边总结自己的经验。短短十几天,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就提出接轨方案十多版,建立模型近百个。
有时他也会感到遗憾,在连夜研究接轨方案时,在冒雨向业主单位汇报方案进展时,两个不满一岁的女儿慢慢长大了,会走路了,会说话了,他只能隔着电话听女儿喊一声爸爸。但他从不后悔,虽没有担当好爸爸的角色,却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二院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他说:我们早一天攻克“微距波动”难题,就能早一天帮沂蒙人民实现“坐着高铁去北京”的心愿。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二院提出的接轨方案顺利通过了铁路总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鲁南高铁也顺利获得了国家批复与立项。曾经无法逾越的天险——无砟轨道接轨的难题在我们手中成为了历史!
“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从过去的“行路难”“运输难”,到如今通衢广陌、车轮滚滚、畅行坦途,齐鲁大地记录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变迁,更见证了每一个中铁二院人筚路蓝缕、只争朝夕的无畏前行。新时代新征程,以侯国峰为代表的中铁二院人将继续弘扬和践行“开路先锋”精神,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篇章,让“开路先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