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纪事(26)| 西营与东营

··

  黄河口纪事(26)| 西营与东营

  马宝涛

  夏日骄阳下,一排排硕大的遮阳伞如同开在河边的一簇簇牵牛花,密密麻麻,红的、绿的、黄的,五彩缤纷,花伞下面是一个农村大集。农历五月十三,正逢西营村“三八”赶集的日子,我站在西四路广利河大桥上向西俯视,整个西营尽收眼底。

西营大集

  走进大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瓜果蔬菜、服装鞋帽、百货日杂、农具农药一字排开,宛如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风民俗画。卖瓠子的老农见我走近,热情地说两块五一斤、自己种的,他的老伴则操着当地口音补充道: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我注意到,他们没有像其他摊贩一样支起遮阳伞,两人在烈日炙烤下席地而坐,守着面前摆在一块塑料布上的十几个瓠子。那瓠子有的弯如半月,有的跟大号西葫芦长相接近,不过表皮光滑、嫩绿。我蹲下去跟他们聊天,老农倒也健谈,说自己家住西营,孩子在东营上班。

  我脚下的西营村,隶属于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办事处,算是当地一个老村了,与河对岸的东营村同龄,均立村于明朝初年。

  “善徙、善决、善淤”,黄河造陆,诞生了眼前这片土地。明朝初年,政府为恢复和发展遭元代末年战乱和灾荒重创的经济,颁布“招垦”政策,组织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移民就宽乡”活动。广阔而人烟稀少的黄河三角洲新淤地,自然成为了移民安置地。那批移民中,包括由河北枣强县迁来的王聪、王明、王睿三兄弟(据东营村《王氏纂修支谱》),被安置在了辛店村(约立村于唐代初年)东北约3.5公里处、一条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广利沟”东北岸附近;河沟对岸偏西不远处,则安置了同期同地迁来的移民王五功(据西营村《王氏支谱》)。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聚居河沟两岸,逐渐形成了村落,合称吴家营。随着村庄规模变大,由吴家营衍生出东吴家营、西吴家营,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而将其简化为东营、西营。后来,成为两个独立的自然村。

  两村中间的广利沟,是一条季节性排水河道,属小清河水系支脉河支流。后经人工多次疏导,渐成区域性骨干河道。今天,它的名字叫广利河,西起黄河南展王营闸,穿东营城区,经广利港入海。

  与源远流长的广利河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西营和东营患难与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婚结亲、生产合作,共同经历了战乱、旱灾和洪荒,也世世代代携手合作建设着他们的家园。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近600年。两村的命运分野,从东营村采出石油开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在华北平原上寻找石油。有一天,在东营村进行地震普查时,发现了地下一个良好的生油构造,原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在这个构造上钻探“华8井”,于1961年4月16日完钻试喷,获得了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受这一特大喜讯鼓舞,同年9月1日,华东石油勘探局专门设立了东营办事处,领导山东省“东营探区”石油勘探工作。正是从那时起,“东营”一词再不受一小小村名局限,开始扩展内涵增加了“地区”含义。

  1964年1月21日,石油部党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家经委报送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简要报告》。报告中使用“山东广饶县东营地区”这样明确的地理概念进行了表述。同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中发[64]57号文件),同意组织实施华北石油勘探会战。随着会战的深入开展,以胜利油田基地为中心的东营地区的概念逐渐明晰成形,并逐步为世人所认同、接受。

  从此,西营还是那个西营;东营则名气大震。

  胜利油田在黄河三角洲迅速崛起,带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事业较快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促进黄河三角洲全面开发,1982年8月22日,中共胜利油田委员会、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向山东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建立东营市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对新建城市的名称使用“东营”二字,做了如下说明:“‘东营’这个地名,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全国皆知,故建议市的名称叫东营。”是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1982)103号文上报国务院。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1982)国函字241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请示报告。

  1983年10月15日,近2000名干部群众在胜利油田胜利会场隆重集会,“东营市”正式挂牌,下辖东营区、牛庄区、河口区及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共三区三县。“东营村”被划入“东营区”。

东营村公交站

  “东营”已不再是当年的“东营”。从明代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漫漫历史发展衍化,它从逐渐形成自然村名,到冠名自然地理区域,最终冠名市级行政区。再回望河对岸的兄弟,西营村依然如故,虽然共同经历了600年风雨洗礼。

  不过在今天看来,西营的“老”,也刻在脸上。

  旧货市场,是西营的招牌,跟这个黄河尾闾的古旧村落一脉相承。走在街上,二手冰箱、彩电、洗衣机挤挤挨挨地从店铺的门里摆到门外,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平房里容不下的高大不锈钢厨柜、玻璃板粘成的鱼缸,干脆就露天堆在道路两旁,雨水加尘土积存,那些旧货不论何种材质,身躯凹陷处和缝隙里都拱出来一撮撮狗尾草。挂着“新家具”招牌的店铺接二连三,有的店家正在现场扯下旧沙发的外皮,准备给刚入手的货品梳洗打扮,更换新装。

西营旧货交易市场

  作为城边村,西营的城镇化进程也在加速,这里不但有周边群众交易生活物资的集市,还建起了果品批发大市场。飞檐斗拱的市场大牌坊立在街边,常有各地大型挂车进进出出,三个村民如果谈妥一车西瓜的卸车任务,每人都可以在半天内拿到100元劳务费。

  走在西营村头,坐在树下板凳上理发的老年人,倒也悠然惬意。年过六旬的他们,全程见证了对岸一座城市的崛起,那城市,从东营村发轫。而他们的祖上,因为村庄资源禀赋不同,才走出了不同的命运轨迹。

责编:赵 静
审签:马宝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