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丨咱山东老百姓,为何如此钟爱“赶大集”?

··

  在山东,有一种逛街叫做“赶集”。古老又新潮的集市中,藏有真正的人间烟火气。

  时逢腊八,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正式启动,以“聚山东好品 赶文化大集 过康乐春节”为主题,通过特色大集、年俗节庆、云端推介、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民间艺术、戏曲曲艺、非遗展示展演等丰富活动,动员基层、社区、村居、文化场所等广泛参与,提振文化消费,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咱山东老百姓,为何如此钟爱“赶大集”?

  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深深镌刻进血脉骨髓中。赶大集,又称趁墟、赶场、赶街,发展于乡土社会,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明代谢肇制的《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着“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古人“趁墟”(赶集)的热闹景象。像是起源于汉朝的济南仲宫大集,始于元朝的淄博桓台索镇大集,分别有500多年和120余年历史的烟台福山大集和青岛李村大集等,都是山东大集中的“优秀代表”。

  辽阔浑厚的生命力,让乡情在烟火气中归来。熟悉的烟火气、浓浓的年味儿,在集市间涌动、蔓延,勾起埋藏在心底的故乡记忆。小时候,我们跟随长辈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盼着能买上一串糖葫芦,或是得到一个心仪已久的小玩具,那种期待和喜悦至今难以忘怀。即便岁月流转、人事已非,但只要一踏入山东大集,那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就能在一瞬间勾起藏于心底的浓浓乡愁。大集,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山东人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牵挂着这份来自家的温暖。

  美食与民俗轮番登场,线上线下实现同频共振。说到大集,美食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各种摊位琳琅满目,从新鲜蔬果到海鲜干货,从鸡鸭鱼肉到特色小吃应有尽有,羊汤、炒菜、烤串、烧饼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客驻足品尝。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处处透着质朴和温暖,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吃饱喝足,就该民俗文化登台亮相了。赶大集,既是一个买卖商品的过程,更是一个沉浸式体验不同地方乡情乡韵和民俗文化的过程。大集上的非遗手造、民俗演出等文化产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剪纸、烙画等非遗项目,它们的取材很多源自当地的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通过这些文化产品,不仅能让游客对各地风土人情有更深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带着一身“烟火气”的“山东大集”,“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在这里,你能从“抹个零”“添把葱”的热忱中感受到好客山东的热情;从爆米花、江米条、蜜三刀的甜蜜中找回属于童年的味道;从快板、花鼓、吕剧旋律中品味曲艺古韵。这个冬天,来山东赶一次大集,你必将不虚此行!

  山东大集,不仅是咱老百姓的“年终聚会”,更是一场提振地方经济的冬季消费新盛宴。山东大集,是地方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契机。首先,大集作为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平台,能够及时回应民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期盼,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力;其次,通过集市的举办,能有效促进各个行业的复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再者,山东大集在网络上的持续走红,也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振兴,成为当地居民创收增收的重要渠道。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迎来送往的大集上,年味儿在唇边、在耳畔、在心间。如今的山东大集,早已从“土里土气”变身“文化盛宴”“文旅招牌”,在满足大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为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文/薛海文)

  

责编:刘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