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博物馆,看儒家文化如何推开“世界之窗”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济宁报道
在中国文化版图和世界文化格局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逐渐沉淀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近日,“云话山东”系列外宣活动第三期之“喜迎二十大,外事走基层”专题采访团走进孔子博物馆,共同感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博物馆
力求通过孔府旧藏,反映丰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博物馆是为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位于曲阜城中轴线南端,与“三孔”世界遗产遥相呼应。
走进博物馆,肃穆、庄重之感扑面而来,“一般的博物馆序厅,习惯使用壁画、浮雕等来装饰,我们希望能有所创新,就使用了这种半透明、乳白色,犹如白玉石般质感的书墙,来展示儒家文化的厚重。”据讲解人员介绍,序厅是孔子博物馆最重要的视觉中心,孔子和山的形象,通过照明变化在乳白色书墙上慢慢呈现。顶棚设计了可发光和多媒体星空两种视觉效果,通过多种艺术方式和高科技把序厅塑造成一个庄重、肃穆、纯净的空间。
孔子博物馆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孔子世家文书档案是一大特色,它是围绕衍圣公及其社会活动而形成的历史文书档案,历经明、清、民国400余年的历史。因其内容真实、来源确切、所涉广博、跨时之长,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私家档案。现存的“孔府档案”近30万件,包括9021卷20万件档案和3.6万件散档。其内容主要有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宫廷、朝廷政治、财务、文书、庶务等十二大类,是研究孔府历史文化和明清以来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孔子博物馆
以“物”解读,传递中国声音
目前,孔子博物馆有两大基本陈列,上行空间陈列“大哉孔子”,以“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永远的孔子”六大部分构成,不但展示了历史,也把孔子的思想和其对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解读。而下行空间“诗礼传家”,展示的是孔府家传文物及孔府历史,为副展线,表现历代统治者对孔氏后裔的优礼恩渥及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优良传统。
孔子博物馆
参观途中,一件明代的“白色素纱袍”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们馆内服饰文物的独特性、完整性在国家馆藏服饰文物中屈指可数。其中以六十余件套明代服饰文物最为珍贵,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资料。”讲解人员表示,其馆藏的服饰文物时代跨越明代至民国近四百年,种类繁多,面料丰富,工艺手法复杂。“包含了朝服、公服、便服、常服、吉服、丧服、礼服等男女服饰种类,包括丝、绸、缎、麻、绢等多种面料,刺绣、缂丝、印染、手绘等多种工艺。”
文物无言,却默默传播着自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即便我们拥有专职讲解员队伍,可服务语种包含中文、英语、日语、韩语和法语,能够向外国友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但当来到这里,看到这些服饰这么精美,不用讲解,他们也会感到惊讶。”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认为,与其用语言去述说文化,不如以“物”作解读。
孔子博物馆
创新展陈表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思想的展示是博物馆展览普遍存在的难点,而孔子博物馆着力创新表达方式,在展览和社教活动中不断加强对礼乐思想的研究和阐发打造“孔子学堂”核心社教品牌,开发“六艺”课程,在寓教于乐中传承礼乐思想;孔子博物馆还组建了箫韶乐团,活化春秋时期的雅乐,让先秦古乐绽放时代新声;孔子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创新展陈表达,通过多元化的多媒展示技术,让礼乐思想变得“触手可及”。
近年来,孔子博物馆精心组织策划了“孔府的嫁妆——《玉虹楼法帖》”展览,在港澳台地区进行巡展,为港澳台同胞奉献了艺术饕餮盛宴,赢得各界好评。孔子博物馆还组织馆内高级研究员、资深儒学研究人员,深入研究韶乐、祭孔礼乐、释奠礼仪等,编制古典韶乐,派出专业人员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巡展交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关键在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传得开”“叫得响”。“2020年,亚洲文明展在孔子博物馆二号临展厅开展。这是孔子博物馆第一次举办跨国文物入境展览,也是孔子博物馆开馆之后第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展。”杨金泉表示,希望未来能够搭建更多博物馆外事交流平台,让中国博物馆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广泛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互鉴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