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若干重点工作答记者问
··
山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总结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202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作了安排部署。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接受大众日报等媒体记者采访,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若干重点工作进行了解读。
1、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如何评价一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今年如何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的步伐?
答:2023年,是山东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莅临山东视察指导,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全省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纵深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报告将去年成绩提炼概括为“八个新”。即: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产业升级增创新优势,重大战略取得新进展,农业强省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营商环境展现新气象,民生改善交出新答卷。这“八个新”,不少在山东发展历史上都是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的,集中体现了全省上下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责任担当,集中体现了全省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底色,集中体现了全省上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的扎实成效,饱含信心与希望,展现底气与势头。
这“八个新”可圈可点,标志着山东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增长6%;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烟台成为我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这“八个新”,展示了山东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营主体突破1465万家,新增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9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山东造”动车组代表中国高铁首次开行海外,裕龙岛炼化项目陆续中交。这“八个新”,彰显了山东发展的绿色底色: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展顺利,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9300万千瓦,国家生态环境指标计划超额完成。这“八个新”,反映了山东发展的后劲支撑:济郑、莱荣高铁通车,雄商、津潍、济滨等项目施工全线展开,济枣高铁、潍宿高铁和青岛连接线开工,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济南至潍坊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突破8400公里;现代水网大动脉初步构建,小清河全线具备通航条件。这“八个新”,展现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城镇新增就业124.5万人,新增城乡公益性岗位61.9万个;有效保障180万适龄儿童小学秋季入学;首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通过验收,老年食堂达到1.2万家;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5%、6.7%,等等。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接续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报告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谋划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指标安排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这些目标,综合考虑机遇挑战和环境条件,统筹当前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既有利于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也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在工作部署上,报告安排了“十二个抓实抓好”任务,即: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抓实抓好扩大有效需求、抓实抓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抓实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抓实抓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抓实抓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抓实抓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抓实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抓实抓好降碳减污扩绿、抓实抓好文化繁荣兴盛、抓实抓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抓实抓好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这“十二个抓实抓好”,每一项都有措施、有目标,可执行、能落地,充分体现了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要求,确保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转化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扎实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强省之道,实干为要。实干就是力量,实干就是担当。当前,山东战略机遇叠加,发展基础坚实,比较优势突出,亿万齐鲁儿女斗志昂扬、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实干进取,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奔向山东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明天!
2、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强省建设重要任务。山东将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答: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只有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报告强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激发产业科技创新活力,重点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验室体系支撑作用、战略人才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今年,要开展科技领军企业提升、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行动,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新创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重组一批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抓好高水平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等工作,让更多人才在齐鲁大地尽展其才、创新创业。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抓手就是深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实施先进制造业攻坚行动。传统产业重在提质增效,这是我们的家底,不但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还要进一步做优做好、做大做强。要“一业一策”加快冶金、化工、轻工等产业改造提升,突出抓好山钢宝武日照精品钢基地二期等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重在集群集聚,要在提升枣庄锂电新能源等产业集群能级的同时,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必须前瞻布局。今年,要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全面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支持180家服务业创新中心发展,打造2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能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使山东物畅其流、货通全球。
3、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制约。我省在投资和消费增势良好基础上,如何创新举措,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答: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基点。形势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是面临不确定性因素,越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扩大内需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一系列促消费、稳投资的政策举措,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重点培强做优大宗消费、新型消费和住房消费三个增长点。其中,大宗消费是“牛鼻子”,要通过举办系列促销活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创新以旧换新措施等,扩大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新型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要推出一批特色医疗、健康养老、体育赛事等服务和产品,培育智能穿戴设备、国货“潮牌”“潮品”等消费热点。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要发挥好济南、青岛等骨干城市作用,新推出一批改善型高品质住宅项目,扩大康养、休闲、度假等功能型住房消费,用好“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带押过户”等政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重点实施好1.5万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既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也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报告聚焦交通、水利两大领域,对重大项目建设作出安排部署。高铁方面,要推进雄商、济滨、津潍等7个高铁项目,建成潍烟高铁,力争开工莱临高铁,高铁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速公路方面,开工临沂至徐州等高速公路项目,抓好34个在建项目,建成临(淄)临(沂)高速等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0公里。机场方面,推动烟台机场二期开通运营,加快济南机场二期、枣庄机场等建设。水网方面,实施好东平湖老湖区洪水南排和青岛官路、临沂双堠、济南太平等水库项目建设。具体工作中,要强化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保障,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促进社会化投资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
4、数字经济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和战略支撑。我省在以数字经济引领形成新动能上有哪些安排部署?
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去年,高规格召开数字经济发展大会,聚焦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部署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对于今年工作,报告强调落实大会精神,以数字变革新赛道引领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力突破数字产业化,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今年,要培强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力争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加快布局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培育10家左右数字产业集聚区。巩固扩大产业数字化优势,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应用场景,再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同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建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夯实数字经济底座,这方面支撑不够,数字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要部署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统筹布局通用和垂直大模型算力,建成“山东算网”;深入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新建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当前,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要开展数据资产化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做好数据价值激活文章。
5、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今年我省重点领域改革将聚焦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助于增强经济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强调以改革提效率、强信心、优环境,有效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更大力度深化细化市场化改革,重中之重,是制定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配套政策,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同时,深化国企、金融机构等改革,抓好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推进数字金融、养老金融创新发展。更实举措优化完善民营经济服务机制,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上出实招、求实效;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涉企政策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机制;创新金融伙伴机制,加大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和儒商精神,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加大民营企业家培养培训力度,让广大企业家放眼世界、扎根山东、安心创业。更高标准创新提升营商环境,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渠道,发挥好“鲁力办”督查落实平台作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动态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更大力度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深化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制度,落实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确保全省营商环境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6、山东是沿海开放大省。如何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发挥区位优势和战略平台叠加优势,持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答: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着力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大力拓展新市场、培育新业态、塑造新优势。今年,要组织境外展会260场左右,重点做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业务规模,提升中间品出口优势,扩大“新三样”、绿色低碳产品、二手车出口。同时,打造进出口供应链头部企业,扩大油气、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树立“双招双引”鲜明导向,持续开展“投资山东”招商系列活动,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人才、团队、项目、资金一体落地;充分发挥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新加坡山东周等平台作用,办好港澳山东周、鲁台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以商招商”“以才引才”,让山东成为投资兴业的福地、施展才华的宝地。建强用好开放平台,加快提升上合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各类开发区和省级新区等开放平台能级。比如上合示范区,报告提出要做好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开发运营商、环境营造和功能配套、打造上合国际枢纽港等工作,这些举措都是“做实、做好、做美、做响”要求的细化实化具体化,必将有力提升上合示范区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深层次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重点抓好“中亚三国”项目成果落实,增加中欧班列“上合快线”“日韩陆海快线”线路,高水平建设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工作,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吸引更多外籍人员来鲁经商、学习、旅游。
7、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如何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责任使命,加快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
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动“齐鲁粮仓”建设。一手稳面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亿亩以上;一手增单产,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开展玉米、小麦、大豆等种源技术联合攻关,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提高粮食烘干服务能力,推进粮食全链条减损。把乡村产业富民作为优先方向,启动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做强粮食、蔬菜、林果等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寿光、兰陵等地打造蔬菜品牌,加快编制枣庄石榴、乳山牡蛎、黄河故道桑黄、冠县灵芝、阳信肉牛等乡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带动更多乡亲致富。把示范片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新创建省级示范片区70个左右,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和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深化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加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提升农村自来水规模化供水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让老百姓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
8、山东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经济大省。如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有山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答: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既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也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报告强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聚焦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分类引导县城发展,实施强县领跑、弱县跨越等计划,力争“千亿县”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推动特色小镇打造微型产业集聚区,强化镇村设施连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聚焦推进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抓实抓牢“十大工程”,稳妥推进160个老旧片区综合更新,加快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治理,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温度、更具魅力。聚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强流动人口精准服务,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全面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将常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开工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真正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下、过得好”。
9、山东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向日韩,西接“一带一路”。如何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更大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答: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篇文章,关键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山东来讲,就是要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持续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沿黄合作水平,加强与沿黄省份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协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引导省内沿黄9市一体化发展;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落实“四水四定”要求,抓好再生水利用国家试点。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重点在深化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对接合作上再加力再提升,全面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对接、市场开拓。高水平建设济南青岛都市圈,实施济南“强省会”、青岛“强龙头”战略,抓好交通、产业、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发挥济青高质量发展轴带作用,沿胶济铁路打造科创走廊、世界级先进智造集聚带。高质量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建强用好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标本样本馆、深海大数据中心三大平台,持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编制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筑牢蓝色生态屏障。同时,山东处于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中心地带,具备构建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的天然条件。要积极探索扩大开放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
10、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要使命。今年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扎实推进美丽山东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牢牢抓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个总抓手。节能降碳突出源头治理,重点提速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抓好海上风电、核电、集中式陆上风电等项目,加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光储氢一体化等项目,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要突破1亿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同时,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一业一策”推进高碳行业减排,抓好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深化近零碳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污染防治突出综合施策,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重点行业环保绩效提级,推进通道城市焦化产能有序退出;加快“两清零一提标”,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生态保护和修复突出精准科学,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上线公众版“三线一单”数据应用平台;建好北方海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抓好全国首家陆海统筹生态治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湾长制,实施沂蒙山、莱州湾、大运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海湾,绘就绿水青山生态齐鲁新画卷。
11、扎实推动文化“两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山东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山东是文化大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着眼打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品牌,重点抓好儒家文化、齐文化等挖掘阐发,加快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实施好“山东文脉”“文物活化”、中华文明探源等工程,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做好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巷、古树等保护工作;加快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红色文化片区建设,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着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五为”文明实践;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塑造鲁剧包括网络鲁剧新优势;建好齐鲁文化云,打造一批城市艺术综合体、文化驿站、城乡书房;实施百家数字文化企业创新工程,加快推动“山东手造”走出去,讲实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着眼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休闲度假、旅游演艺、邮轮旅游等优质产品,推出一批温泉旅游、冰雪运动等示范项目;推进景区焕新等工程,持续做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让八方来客近悦远来、畅游齐鲁。
12、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年有哪些具体安排?
答: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报告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滚动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作出安排。全力稳就业促增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聚焦重点群体,实施好“社区微业”、创业齐鲁等行动,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探索多层次多领域促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全力推进优质教育。教育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必须精心扎实办好。要优化布局、提升供给质量,突出抓好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强校扩优等工作,切实让群众满意。全力织密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制度,要实施职工医保、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开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和常态化帮扶。全力深化健康山东建设。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向往和追求,要支持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强儿科、急诊等专科建设,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造提升1万个村卫生室,用三年时间将乡村医生轮训一遍,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整洁卫生的优质医疗服务。全力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一老一小”关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要健全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食堂,研究制定银发经济发展支持措施,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等供给,让每名老人都老有颐养、每名孩子都茁壮成长。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报告把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求贯穿始终,强调要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防控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加强矿山、建筑施工、海上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建好金融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积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