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丨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两代传人讲述鲁派内画传承与创新之路

··

(编辑 孙翔)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翔 淄博报道

  瓶口如豆粒、大小如掌心的小瓶子里,凭借一支弯曲的钩笔,方寸之间竟能绘出气象万千?近日,记者在淄博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领略了这一精湛的“山东手造”技艺——鲁派内画。张广庆和张路华父子两代传承人,以他们的创作与探索经历,讲述了历史悠久的鲁派内画如何在当今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手中即可轻松把玩的内画瓶中,栩栩如生的水浒一百单八将、千奇百怪的聊斋故事、神态各异的古典人物,在瓶子内壁之上一一铺展,方寸之间绘出了世间百态。这就是鲁派内画的精湛技艺。

  73岁的张广庆有“摩手化幻境,粒埃见乾坤”之誉,是内画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淄博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身着一件古朴典雅的青色上衣,一提起鲁派内画便神采奕奕,滔滔不绝。

  1964年,张广庆考入博山琉璃厂,师从鲁派内画传人薛京万。此后,他逐渐成为鲁派内画响当当的代表人物。

  “鼻烟壶的材质不是玻璃的,有金银铜铁锡竹木玛瑙翡翠等材质,从康熙到乾隆(年间),这属于皇家文化,是大臣在上朝之前拿出来把玩用的。”张广庆说,后来有了透明的天然水晶的鼻烟壶,启发人们在里面作画,所以才有了内画鼻烟壶。“原先最小的瓶子只有指头肚大小,里面可以画八仙过海。”

  “最早的画笔是竹笔,就类似串羊肉串用的那种竹签,像硬笔书法那样蘸墨水之后绘画。”张广庆拿出自己的绘画工具,展示给记者。“后来在1958年,我的老师薛京万发明了在竹签绑上毛笔尖,制成了特制的毛笔。勾线用狼毫,设色用羊毫。”

  张广庆说,内画创作中,面临诸多难点。除了瓶口对画笔的限制,绘画的顺序与常规的绘画正好相反,色彩也要一次过。

  50多年来,张广庆创作了《水浒一百单八将》《西游记》等上千种内画艺术作品,享誉国内外。他作为国家的文化使者,曾两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在现场表演内画技艺。

  除了投身创作,他还致力于推动鲁派内画的传承与发展。一次在国外参加世界博览会的经历,让他萌发了创办专门学校的想法。

  1992年,张广庆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内画艺术研究院,彻底改变了内画艺术自清朝以来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使内画艺术走向教育与研究、技巧与理论相结合的新阶段。至今已培养学生200多人,很多学生已经去往全国各地,在当地招收学生,推广和传播内画艺术。

  与父亲致力于内画艺术的传承不同,张广庆的儿子张路华在内画艺术方面迈出了更大胆的创新脚步。

  2016年6月,张路华历经18个月的创新设计,成功研制出了“炫彩琉璃内画瓶”。

  “我们需要载体的创新。鼻烟壶是清朝的载体,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进行创新呢?”张路华说,“当时,我们创制炫彩琉璃的时候,结合了山东特色,选取淄博有名的琉璃作为材质,用大的器物作为载体,在1400-1600度高温进行‘热成型’,让琉璃‘自然地流淌’,保留琉璃原有的形态美,然后根据材质原有的颜色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创作。”

  他告诉记者,多年来内画人对内画载体进行了不断地创新,比如茶杯、笔筒、镇纸等。“所有的这些创新都必须有格调、有文创、有实用性。”

  记者看到,与内画鼻烟壶相比,炫彩琉璃内画瓶作品体型较大,艺术家利用琉璃瓶内部的轮廓线条之间的留白进行绘画,绘画内容与材质本身的色彩轮廓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散发出浓厚的艺术气息。

  从掌心大小的鼻烟壶,到体型较大的琉璃瓶,除了载体的变化,内画艺术创作内容也不断更新。内画艺人创作了很多契合当下时代精神的作品,题材包括抗疫、中国精神等。

  在以张广庆父子为代表的内画人的努力下,鲁派内画艺术正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责编:马洪震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